指尖玲瓏核雕壺,方寸核壁繁華簇與許靜健對話前,他不緊不慢地為我們沏上了一杯茶。 自家門前的老茶樹,任其野生野長后,殺青揉捻做了紅茶,便只用這把小壺泡著。時日不長,壺壁卻已被泛紅的茶湯浸得溫潤。 許靜健《財源滾滾》 許靜健的手藝便與壺有關,所用的卻并非紫砂土、高嶺土等制壺的常見原料,而是小巧玲瓏的橄欖核。他所雕的壺,沏不了茶,卻可立于指尖,在僅僅數毫米的橄欖核壁上自成一方世界。 許靜健《人生》 壺本就是核雕的傳統題材,但僅以浮雕之法,以核作紙,以刀為筆,將壺之側面如繪畫一般雕刻在橄欖核的表面,許靜健最初便做了不少以壺為題材的浮雕作品。 一次偶然,客戶玲姨與他提及核雕屆還未有過立雕的壺,問他能不能試試。如果說浮雕是將壺“畫”于橄欖核上,立雕便是以核制壺,為整體雕刻。 立雕的靈感多可取材于傳統浮雕,但將浮雕中側面的造型轉為立雕的整體卻需從頭探索,而其中最為考究的便是刀工。 許靜健《八寶壺》 許靜健學習核雕之始,便是練刀工。僅鏟平刀,如何一刀下去橫平豎直,切面光滑就需許多時日。初學之人,全神貫注于小小的橄欖核上,滿身的力氣壓在手心,只怕一不小心橄欖核便要滑走。核的頭尾尖銳,頂在指腹便長長久久留下了老繭。 許靜健《錦鯉》 雕一把壺,用到了許靜健數十年所學的刀法,平刀修型,尖刀刻線,圓刀的弧面專攻凹陷的細節?!读⒌耖_蓋壺》仿藤編的花樣看似簡單,卻費心費力,那一道道仿若藤編的痕跡,淺處是用小平刀鏟去,深處則需尖刀一刀又一刀不斷重復方才形成靈動自然的線條。 許靜健《立雕開蓋壺》 他最鐘愛的《八寶壺》手串,八粒核雕,八種題材,集傳統經典題材為一串,也融各式刀法技巧于一體。一毫米的花瓣是他用圓刀一點點刻繪著綻放的,而花生上的圓點是他成千上百次用圓刀雕琢,才有了花生的雛形。 “手藝人嘛,也就是時間,慢慢地一點點刻就出來了”說起這些,許靜健笑得很隨性。 許靜健《八寶壺》 核雕師的刀上存著核雕師獨特的語言,許靜健也不例外。 寬至1毫米,窄至0.2毫米的圓刀、平刀、尖刀共三四十把,散落在他的桌上。 而從執刀之初跟隨了他十四年的那把刀已被磨短了十多厘米,與手數十年的磨合,已然馴養了它的脾性,雕起來越發順手,“這把刀或許還能再用個三四年呢”。 雕刻完畢后,便是清底。 出人意料的是《八寶壺》中最耗費時間的并非疏影橫斜的瘦梅,而是線條清晰的竹與桃。 究其根本,是繁復紋路的雕刻往往可隱藏細小的瑕疵,而大面的留白便定要耐著性子,將砂紙卷得極小極細,才能把縫隙中的底面一一清理干凈。 從初胚、中胚、細胚,到240、400、600的砂紙一遍遍打磨,最后仍要勾線,讓打磨中模糊的接縫處再一次清晰。 刪繁就簡所成的質樸或許才是最難的。 許靜健《核舟記》 許靜健刀下的壺,雕至極致的是壺蓋的螺紋。 市面上不少核雕的壺蓋可打開,但均是雕刻后鑲嵌的螺紋,而只有許靜健的壺蓋與壺體本為一體。 如何在1.5毫米的空間上雕得嚴絲合縫,完全耐于手工的控制。 而許靜健大學時所學的機械知識,讓他熟知螺旋結構,才得渾然天成。 許靜健《開蓋荷葉壺》 從07年第一次嘗試核雕至今,已然14年。 許靜健雕過許多題材,從傳統的羅漢、園林,到創新的地動儀…… 許靜健《地動儀》 而他如今雕的最多的還是壺,那是寫著許靜健名字的獨特創作。 憶及核雕之路,他認識了很多的手藝人朋友,了解了蘇州厚重的歷史文化,更重要的是: “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可以靠自己喜歡的工作賺錢,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p>
許靜健《佛手》
許靜健 蘇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蘇州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蘇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青年手藝人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吳中區青年手藝人協會常務副會長、一休核雕工作室創始人、良匠雕刻工坊創始人、“匠師主頁”線上手藝人平臺創始人、蘇州漢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 可在這里找到我們 小紅書:蘇州藝術志 知乎:蘇州藝術志 新浪微博:@蘇州藝術志 長按關注 蘇州藝術志 版權與免責聲明:【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版權歸原網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現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