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納獎為何頒給“泥瓦匠”12月7日,它又頒獎了,頒給一個“泥瓦匠”組合——由14至18位青年建筑師和設計師組成的組合“Assemble”,因為該組合改造了利物浦Tox-teth地區廢棄住宅。這也是特納獎歷史上首次頒給非“藝術家或藝術家組合”。 于是爭論又來了。贊同者認為,藝術就是應該“有用”。這倒有點像我們的“藝術要為人民大眾服務”。反對的觀點則認為,藝術不應該這么“現實”,有用的東西多了,改造些個廢棄住宅就能獲獎,那北京的798,上海的M50,早就該獲獎了。 它能獲獎關鍵并不是他們精心塑造了各種低成本的室內配件等,為一個被棄置的房子建一座冬季室內花園,將一個廢棄的加油站改造成了電影院,把閑置的高速公路地下道做成藝術場地,利用泥巴、金屬垃圾等建造了一個冒險樂園,還把一個廢棄的維多利亞時期澡堂改造成了金史密斯學院的畫廊…… 我覺得,它能獲獎,關鍵在于他們并不是以一廂情愿的強勢立場來改造舊宅,而是與當地居民一起合作,以一種“藝術的方式”來改造。 評委會也認為:他們提供了社會如何運作的多選模式。Assemble和利物浦Toxteth地區當地居民之間的長期合作展示了藝術實踐的重要性,并能驅使形成重要社會議題。 這正體現了當代藝術的追求及價值所在。它已超越于以往很多藝術家只是在搔首弄姿討好觀眾的定位,而以個性的思考和行動介入社會。 藝術不是人云亦云,它應該在人類社會慣性思維的洪流中進行獨立的思考,發現人性被遺忘的角落,進而喚醒這些角落,這才是它的意義所在。 寫到這里,我倒想起上海有個舊區改造的范例可以媲美,那就是田子坊。這個舊區改造,沒有動遷一戶居民,沒有拆掉一棟舊宅,而是以藝術家的率先介入,喚醒社會對該舊區價值的認識,管理者四兩撥千斤的推動和維護,居民自發根據逐步形成的市場需求出租自己的住宅,新租戶則根據自己的定位重新裝修舊宅,從而讓一個臟亂差的舊式里弄變成了時尚藝術消費空間,這種舊區改造模式保護了原住民的利益,也保護了歷史風貌區,形成多贏的結果。如果說有遺憾,那就是還缺少點藝術想象力,太實用了。否則特納獎應該頒給田子坊才對的。一笑! |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