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怎么暖暖手?天冷的時候手最冷。人類為了對付手冷這個難題,發明了諸如手套之類實用利器。不過,中國古人還發明了一些今人看來未必實用卻不失風雅的暖手神器。 1 有一樣東西名字就叫“暖手”,用竹根、沉香、奇楠、蜜蠟或黃花梨、紫檀、酸枝等木料雕刻制成,大小正好一握,雕成各種飛禽走獸都有,常見題材有鴛鴦、鵪鶉、獅子、靈芝、云紋等。 但不管雕成什么,總體要求圓潤趁手,不能扎手,所以基本輪廓有點像包子或者檸檬。 這玩意兒一般放在讀書人的書桌上,不用的時候可當鎮紙壓住箋紙之類; 當手感到冷或寫字久了酸脹麻木,就可以拿起來握住盤玩,活動一下手指,舒緩一下手部肌肉,刺激一下手部神經和穴位,活活血,于是手又有了溫暖的感覺。同時,臥案已久的困乏也因此消散些。 這種暖手過去古董店里時有所見,不過材質和雕工好的還是比較稀罕的。 故宮中有一件明代竹雕飛熊暖手,瞧這蠢萌蠢萌的熊樣,皇帝批奏折批累了,拿在手里玩玩,心情估計也會好點。 還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世襄收藏的明代沉香木雕鴛鴦暖手。 暖手雕刻的一對鴛鴦交頸相依,狀至親昵,背上蓮葉承花,并蒂而開…… 我想,這個暖手會給苦讀的書生帶來多少溫暖的遐想和動力哦。這,暖的豈止是手啊。 2 相對于暖手的小眾化,還有一種從皇帝老兒到看門大爺都樂此不疲的手玩——那就是盤核桃。 北方愛盤玩核桃的圈子里,很多人都會念叨乾隆爺題贊盤核桃的詩:“掌上旋日月,時光欲倒流。周身氣血涌,何年是白頭?!?/P> 不過據考證,這詩不靠譜。 因為乾隆寫的詩全部在宮里有記錄,找不到這首詩。但是,這首詩的“打油”氣質,倒跟乾隆平時寫的詩很接近。 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乾隆皇帝還真的喜歡盤核桃。他玩過的核桃至今還保留在宮里。從今天玩核桃的人們眼里來看,乾隆皇帝玩的那兩核桃還真不咋地。品種是現在文玩核桃中最便宜的山核桃,個兒又小。但每對核桃都一本正經地裝在了精雕細刻的紫檀盒里,這盒子可值錢了。 皇宮中比較珍貴的核桃是經過雕刻的。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在養心殿后面的庫房里,我還發現了許多很有趣的‘百寶匣’,據說這也是乾隆的玩物?!弊咸窗賹毾黄渲幸粋€格子里裝有“一個雕著古代故事的核桃”。 故宮博物院還有一種裝在乳黃色絲線網兜內的核桃。 此網兜連繩帶穗總長40厘米,裝核桃的網兜有10厘米左右,下垂流蘇乳黃色絲穗14厘米??梢詰覓煸谘g,隨時拿起來玩耍。裝在網兜內的一對核桃,每個均長4厘米、寬3.5厘米、高4厘米。核桃上雕琢著一個長須仙人和一個腳踩云仙童。 愛玩核桃的皇帝豈止乾隆,明朝天啟皇帝朱由校還愛親自操刀雕刻核桃。野史有稱 “玩核桃遺忘國事,朱由校御案操刀”。 大概由于皇帝的帶動,民間盤核桃的風氣尤盛。它已經不僅是活血暖手的功效了,到后來,游手好閑的八旗子弟較上勁兒了,好以核桃優劣分高下。 有點像今天一些名媛會,相互間別苗頭,看誰的包包貴,誰的名牌衣服最新款。 舊時,民間也有一種區分不同人群的說法:“文人玩核桃,武人轉鐵球,富人揣葫蘆,閑人去遛狗。 ”天津人把揉手核桃稱為“文玩核桃”,即源于此。 一對品種好、配對好的核桃,盤玩日久,經年累月,紅如琥珀潤如玉,其價抵金。 曾看過一篇回憶錄,作者小時候調皮無知,竟偷偷把爺爺珍愛的古董核桃敲開來,試圖偷吃核桃肉。發現里面根本沒肉,很失望。 今天文玩核桃之風再度興起,由于現代培植技術,核桃的品質有些方面已勝過古代。品種空前豐富?,F在的玩家對玩核桃制定的“條條框框”比過去更細致,要求更高。 譬如對盤玩核桃的潔凈要求,不能有污垢,要勤刷勤盤。這樣盤出來的核桃更加潤美。 但由于商家炒作,玩家無知,一味追求核桃個兒大。同樣品種中,個兒越大越貴。于是土豪們一度紛紛一擲萬金以求得一對50毫米直徑悶尖獅子頭。 這么大的核桃,一只手哪兒hold得住啊,盤幾下,掉地下了,磕了……胸悶。 故宮博物院專家毛憲民所著的《故宮片羽》中說,宮里最大的一對核桃33毫米,最小的一對25毫米?;实弁娌黄鸫髠€兒的? 我還是愛看我們單位保安大叔盤核桃。常見他盤玩一對價廉物美的小“雞心”核桃,核桃已盤得暗紅油亮。天這么冷,他在露天依然一邊指揮停車,一邊單手盤著小核桃,紅光滿面,面露微笑。這樣盤核桃,才起到暖手暖心的作用。 3 最后說一種暖手的神器,既雅致還十分實用。那就是手爐,亦稱袖爐。電影《瑯琊榜》中,身中寒毒的梅宗主,手中一直捧著的就是這玩意兒。 手爐以銅制居多,內焚炭或煨灶灰,手捧取暖。 手爐起源于何時,各說各的,在此就不窮究了。 它盛行于明清,及至民國時依然流行,電影或照片中可見有貴婦人手捧銅手爐,納于毛皮袖籠中。 手爐更多是伴隨著讀書人度過無數寒冷的冬季。相對于用火盆來取暖,手爐更節省環保。 如果只是起到暖手的作用,手爐也就不在我們今天的話題中了。手爐考究起來也可以是無止境的。 手爐有八角形、圓形、方形、腰形、花籃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銅、黃銅、白銅制成,也有少量瓷器制品。 在手爐制作工藝中,最考究的就是花紋紛繁的爐蓋。作為散熱區,鏤空雕刻的爐蓋有五蝶捧壽、梅蘭竹菊、喜鵲繞梅等眾多紋形。爐身還有鏨刻、琺瑯等工藝做的福祿壽喜、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花紋。 手爐也有“名牌”,那就是名家制作。 制作手爐最有名工匠是明代萬歷年間浙江嘉興人張鳴岐。 他制作的手爐多姿多樣、工藝精湛。其爐壁厚薄均勻,花紋精細,整爐不用鑲嵌或焊接,全用榔頭手工敲擊出來,爐蓋上的雕鏤很細,但用腳踏不癟。 蓋子十分緊密,雖然用了很久,也不會松動。尤其令人驚奇的是爐中炭火雖燒得很旺,但摸上去卻不燙手。我見過幾件張鳴岐的手爐,總結下來,就是比一般所見的雅致,造型和線條更簡潔到位。尤其篾子形、冰裂紋諸款,更具文人氣。 今天,人們暖手已不成問題,從空調到超市里隨處可見的充電暖手寶,又方便又有效。 但是與以上自古流傳下來的這三種暖手神器相比,總似乎少了些風雅和趣味,更難以成為一種文化藝術的積淀,流傳給后人。 林明杰 畫家、藝評家、媒體人 畫家謝春彥作《林明杰》 新民晚報高級記者、藝評專欄《林距離》主筆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藝術總策劃 復旦大學哲學院人文智慧課堂特聘教授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客座教授 中華藝術宮和劉海粟美術館藝委會委員 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及美術書法篆刻攝影藝術評論專業委員會主任 國家藝術基金和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專家評委 克勒門文化沙龍聯合創始人 出版藝術評論隨筆集《藝術是同床異夢》《藝術是漏網之魚》 藝術微信公眾號《藝術林距離》 |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