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1/15頁 共407條
|
|
關于展覽的比較 時間:2011-4-14文章作者:陳履生
陳履生
現代形態的展覽制度是從外國人那里學來的。在沒有展覽之前,中國人欣賞藝術的方式是在私人府邸中的幾個人的清賞。中國人經過百年的努力,現在已經成了展覽大國,可是,就目前中國藝術類展覽的狀況來看,我們只能說是數量上的展覽大國,并不是質量上的展覽強國。能夠體現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為觀眾傳頌的藝術展覽,實在是很少。盡管我們不缺一些大型展覽,也有一些走出去的展覽,然而,實際的效果不僅與投入不相匹配,而且社會影響力不高。這與發達國家的一些大型展覽不可同日而言。
1、展覽策劃的時間短。國外的展覽策劃一般都在三至五年之間,有充足的時間建立學術根基,完成資金籌措和作品商借或征集,以及布展。而我們的絕大多數展覽都是在短時間之內完成的。2、選題的主動性、預見性不夠。國外的許多展覽是在獨立的學術策劃的基礎上表現出學術的主動性和預見性,而我們的許多展覽是應景之作,有些是為了完成任務,或者是為了配合形勢,顯現出各方面的被動。3、選題的公眾性不夠。我們的展覽通常都是策展人或者是某些場館負責人的興趣所在,不能反映大多數公眾所關注和所欣賞的內容,因此,往往是曲不高,和更寡。4、作品的選擇不精。受制于作品征集的難度,加之時間的可能性,以及借展費、保險費、運輸費等資金上的問題,往往是湊數。我們很難做到像最近在巴黎大皇宮展出的莫奈展覽那樣,為了一個展覽去世界各地去借畫,不遺余力,不惜工本??梢栽O想,如果我們想集中全國公立博物館的宋畫而舉辦宋畫大展,其難度是可以想象的。5、學術準備不夠。我們對展覽應有的學術基礎和學術內涵不夠重視,主要是因為策展人的學術素養,再是社會對展覽的學術訴求往往重視表象和外在。所以,展覽重作品而輕學術。6、資金局限。國外的一些展覽往往是靠大投入來維持大場面,因此,不僅能夠借到名家名作,通過保險費而使作品有體面的社會形象和有力的安全保障,而且通過展覽的大制作能使展覽有不同一般的效果。我們的許多展覽沒有足夠的資金,或者是投入嚴重不足,使得難有大作為。資金的局限往往又會影響到租用場地的時間。7、展期時間短。絕大多數展覽的時間不會超過30天,一般在5天左右。像“北京國際雙年展”這樣的大型展覽,動作大,動靜大,最近的第四屆有85個國家的500余件作品參展,可是,只展了15天。因此,在我們的一些美術館中是像走馬燈一樣頻繁地換展覽,而許多人剛得到展覽的消息,展覽就已經結束了。而國外的一些大型展覽一般都有幾個月的展期,相比較而言,每一個展覽的觀眾數量就遠遠超過我們的展覽。8、推廣乏力。重展覽、輕推廣是我們的展覽所存在的普遍問題,所以,觀眾數量較少,一些展覽的開幕就是閉幕,展廳門可羅雀。因此,展覽成了個別策展人的玩物,成了藝術家和策展人的自娛自樂。國外一些博物館、美術館門前所呈現的整天排隊的景象,在我們這里很少見到。而我們的公共教育項目除了引導孩子們畫畫,就沒有別的內容。
由此看來,我們要從展覽大國向展覽強國邁進,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和努力。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