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6/8 17:56:02 來源:美術報
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句話到了維新變法的時候,被康有為拎出來作為思想上的一把大旗。
變,是沒有錯的。宇宙萬物無時不在變動之中。但是,中國人看問題,總是傾向于兼舉兩端,“執(zhí)兩用中”,在“對立統(tǒng)一”中把道理講清楚。既然有“變”,就有“不變”。秦漢以后,研究《易經》的學者們對于“易”字的含義進行了探討,提出了“三易”之說:變易、不易、簡易。這“三易”概括了《易經》思想的三大原則。
實際上,中國文化就是一個善變的文化,而其生命之強韌,氣運之綿長,卻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奇跡。惟其不變,故能成其變;惟其善變,故能成其不變。
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笨鬃油ǔ2粣壑v大話,為什么在這里敢說“百世”之后的禮他都能知道個大概?“三代不同禮”,有損之,有益之,因為社會生活不同了,“禮”自當隨時代而變。然而,制作一代禮法的出發(fā)點和精神實質則不變?!岸Y之初,緣諸人情”,制禮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群的和睦相處,人心不變,“禮”之“意”亦不變。
中國的繪畫到了康有為的時代,是否真的走上了“窮途末路”?現在回頭細想,恐怕未必。只是國運衰靡,人們對一切現狀失去了信心。康有為百忙之際也不忘對中國畫發(fā)表一番高論,他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再次提到“凡物窮則變”,“如仍守舊不變,則中國畫學應遂滅絕”。但他開出的藥方卻有點出人意料,并不主張全盤向西方學—— “鄙人藏畫、論畫之意,以復古為更新”。
當然,中國畫在20世紀,沒有按照康有為“以復古為更新”的路子走,而是目光向外,變變不已。這場曠日持久的革新改造運動,與波瀾起伏的社會思潮相始終,不可謂不真誠,不可謂不徹底,投入的陣容不可謂不強大,嘗試的方向不可謂不多,然而這些令人尊敬的努力,只是留下了諸多“此路不通”的標示牌,卻未能踩出一條可以繼續(xù)走下去的坦途。
在今天,當一味玩弄“空虛荒誕”的西方當代藝術都已陷入迷惘,試圖抄襲他人理念從而引領中國傳統(tǒng)藝術走向“當代化”的那些弄潮兒們,更是失卻“邯鄲故步”,差不多要“匍匐而歸”了。
真正的“變”,必然以“不變”者為依托?!胺当尽?,方足以“開新”。何謂“返本”?就是回到事物深處那個“不易”的核心,而這一核心一定是“簡易”的,是“損之又損”后的那個“道”,那個“精神實質”。從這個“簡易”而“不易”的核心再度出發(fā),才可能實現有意義有價值的“變易”。
《古畫品錄》云:“跡有巧拙,藝無古今”。一藝之存,當有“無古無今”者在。
那么,什么是中國繪畫“不變”之“本”呢?
毫無疑問,“寫意”,是中國畫發(fā)展到了成熟階段的產物,也是中國畫得以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的獨特高超之處?!皩懸狻闭?,不外乎兩件事,一是能“寫”,二是要有“意”。當然,這個“意”也有高下雅俗之分。能“寫”者,就是要掌握用筆的規(guī)律(包括對紙墨材料的駕馭)。筆墨功力,乃表情達意之前提,所謂“用筆千古不易”;“意”者,則關乎人文,個性風神、情操境界、哲理觀念,涵蓋創(chuàng)作者的整個心靈世界?!皩懸狻彪m不是中國繪畫的全部,然“寫”與“意”、“技”與“道”中所蘊含的哲學思維和文化精神,汨汨然如源頭之活水,無古亦無今。
能“寫”而乏“意”,或意趣低下,充其量只能成為書奴畫匠;有“意”而不能“寫”,則如隔靴搔癢,無濟于事。任何時代,任何個人,“創(chuàng)新”也好,“復古”也罷,要想畫好寫意畫,總是繞不開“用筆”和“煉意”這兩件事。這就是中國畫之核心所在,“簡易”、“不易”,而后能“變易”,與世推移,生生不息。
我們不必為賢者諱,不妨將這一衡量標準套用在20世紀那些國畫大家身上。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能“寫”矣,其“意”高矣,有傳承,有創(chuàng)變,風格面目亦“古”亦“新”,奈何世人目之為“傳統(tǒng)一脈之延伸”,不入于以革新改造為先務的“新國畫”之列,詎知其恰為中國畫發(fā)展之正途。林風眠、吳冠中,學養(yǎng)不可謂不深,畫意不可謂不佳,奈何輕視“千古不易”的用筆之道,未能跨過筆墨之門坎,失在不能“寫”耳。嚴格地說,他們的作品,只是“用中國材料畫的畫”,而不可徑稱之為“中國畫”。
一幅《萬山紅遍》拍賣了近3個億的李可染呢?他是深知傳統(tǒng)之重要的,所以提出“以最大的力氣打進去,再以最大的力氣打出來”。他的直面真山真水的態(tài)度,和雄健清新的畫風,都給新中國的美術界帶來極大的影響。然而深究起來,“李家山水”的心得造詣主要在構圖格局與墨法上,用筆仍未“入道”,離筆墨之高境界終隔一層。其實,古人早就說得很清楚——“……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于用筆”。
再來看看當今的畫壇?!白儭眲t“變”矣,“新”則“新”矣,光怪陸離則有之矣,深諳“立意”與“用筆”之道者,則罕覯矣。習畫者往往不知傳統(tǒng)為何物,卻生怕“被傳統(tǒng)束縛住”,還沒來得及“打進去”,就急吼吼地要“打出來”。
其實,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創(chuàng)新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所謂“花開本無心,水到渠自成”。如果你真正“打進去”了,深得傳統(tǒng)之神髓,就不存在“打出來”的問題,傳統(tǒng)會把你“推”出來的。因為你不是古人,你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中國人。
(作者為藝術評論家)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