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1/10頁 共261條
|
|
齊白石繪畫的用典時間:2011-4-14 20:34:12文章作者:薛永年繪畫是一種視覺文化,歷史悠久的中國畫,講求抒情達意,更是一種寫意文化。齊白石雖擅工蟲,但整體上仍屬寫意畫家。寫意畫由文人畫家倡導,廣泛影響了職業(yè)畫家,成為水墨畫中突出發(fā)展的品種。寫意畫融入了書法藝術立象與用筆的妙理,形態(tài)比工筆畫洗練,不僅僅發(fā)揮書寫性,而且更重視“意”的表達,不追求對象刻畫的逼真,而以抒寫精神意趣為追求,以可視的“象”表達不可視的“意”,舉一反三,以少勝多,用可視形象,借助題詩、題句表現(xiàn)思想感情。意在象外的作品,簡約而豐美,寫所見而畫所想,像格律詩一樣精煉,幽情遠思,耐人尋味,所以又稱“無聲詩”。在水墨畫中,畫家表達的意、發(fā)抒的感情,既是個人的,又與群體連在一起,既是當下的,又往往跨越時空,有點像傳統(tǒng)詩歌中的用典。其實,畫家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往往表現(xiàn)為作品的文化積淀,這里就齊白行作品的“象外意”與體現(xiàn)文化積淀而用典的關系問題,略舉數例,有所討論。齊自石的《他日相呼》,畫兩只小雞,爭搶一條蚯蚓。概括簡當,神態(tài)生動,水墨浸潤,質感逼真,稚氣可愛。但主要的成就不在惟妙惟肖、生動有趣,而在于把觀察的感悟上升為對歷史成說的深思,他概括為四個字,題在畫上:“他日相呼”。熟悉典籍的人知道,齊自石題句中使用了雞為“德禽”的典故,而“相呼”一語,典出《韓詩外傳》?!俄n詩外傳》由軼事、道德說教等內容組成,作者為漢代韓嬰,他在書中說雞是德禽,具有五種美德。原文曰:“君獨不見夫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有此五德。”五德之一即是“得食相呼”,意思是雞得到吃食,就互相招呼,有團隊精神,不吃獨食。但是齊白石向來以造化為師,在實際觀察中,他發(fā)現(xiàn)小雞得到蚯蚓,沒有絲毫謙讓,也不呼喚伙伴共享,而是互相搶奪??梢韵胍?,他想到:美德看來不是天生的,是教育歷練的結果,小雞長大了,就會“得食相呼”。所以,他題了“他日相呼”,表達了對文化積淀的反思,對美德形成的深切體悟。他的《草間偷活》,畫兩只毛羽干枯的鵪鶉,目光炯炯,在草叢中覓食,上面題著:“草間偷活愿安詳,曉初弟之屬,白石八十四?!薄安蓍g偷活”也是個典故,見于清初吳梅村《賀新郎·病中有感》。詞曰:“萬事催華發(fā)。論龔生天年竟夭,高名難沒。吾病難將醫(yī)藥治,耿耿胸中熱血。待灑向西風殘月。剖卻心肝今置地,問華佗解我腸千結。追往事,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節(jié),為當年、沉吟不斷,草間偷活。艾灸眉頭瓜噴鼻,今日須難訣絕。早患苦,重來千疊。脫屣妻孥非易事,競一錢不值,何須說,人世事,幾完缺?!边@個明末清初的文壇領袖,“江左三大家”之一,因一度屈節(jié)仕清“草間偷活”,自認為是“誤盡平生”的憾事,所以寫下了這首流傳甚廣的懺悔詞。明清更替,既是改朝換代,又是滿漢之爭,文人仕隱,關乎民族氣節(jié)。所以,這個典故,被抗戰(zhàn)中不得已生活于淪陷區(qū)的齊白石反復使用。遠在“九一八”事變后,齊白石就在自傳中使用了,他寫道:“那年九月十八,是陰歷八月初七日,日本軍閥,偷襲沈陽,大規(guī)模地發(fā)動侵略,我在第二天的早晨,看了報載,氣憤萬分……后來報紙登載的東北消息,一天壞似一天,亡國之痛,迫在眉睫……很多人勸我避地南行,但是大好河山,萬方一概,究竟哪里是樂土呢?我這個七十老翁,草間偷活,還有什么辦法可想!只好得過且過,茍延殘喘了?!彼@件《草間偷活》,是畫給學生曉初的,利用“鶉衣百結”的成語和吳偉業(yè)詞中的“草間偷活”的典故,表達了對淪陷區(qū)百姓掙扎偷生仍不得安寧的慨嘆。那種無可奈何,那種無比沉痛,在字里畫間表露無遺。齊白石的《盜甕圖》,大約作于80歲,畫中一個老者,倚甕而眠,留發(fā)髻,面色微紅,蓄長須,頗有官者遺風,空酒提橫倒在地上,看來他因醉酒而昏睡。上面題道:“宰相歸田,囊底無錢,寧肯為盜,不肯傷廉。借山老人畫吾自畫改稿。”同樣題材的作品還有多幅,其中一幅題為《盜甕》,大約作于1930年,上題:“盜甕。寧肯為盜難逃,不肯食民脂膏。”另一幅作于乙酉,白石85歲,上題:“《盜甕圖》。宰相歸田,囊底無錢,寧肯為盜,不肯傷廉。予每畫此圖必題此十六字,八十五歲白石老人?!睋资讶撕搴?、白石弟子胡橐記載,此圖畫的是東晉畢卓故事?!稌x書·畢卓傳》載:“太興末,(畢卓)為吏部郎,常飲酒廢職。比舍郎釀熟,卓因醉夜至其甕間盜飲之,為掌酒者所縛。明旦視之,乃畢吏部也。遽釋其縛,卓遂引主人宴于甕側,致醉而去。”從中可知,畢卓不是宰相,而是其下的吏部郎。他盜酒而飲,不在退休之后,而在吏部郎任上。齊白石使用畢卓的典故,不是照搬不誤,他從繪畫的立意出發(fā),進行了想象和改造,把僅當過吏部郎的畢卓,說成是位高權重的宰相,把在任廢職盜酒,說成歸田后不肯傷廉的行為。唯其如此,他的題跋深刻地指出了一個道理:當盜賊去偷酒,受害者不過一家一戶;貪贓枉法,則禍及百姓萬民。齊白石繪畫的用典,除去使用前人積淀的筆墨圖式之外,也像詩詞用典一樣,一是用事,比如“畢卓盜酒”,二是用語,比如“得食相呼”“草間偷活”等,但不管是是用語典還是用事典,都與來自生活的圖像結合起來。而值得注意的是,齊白石用事典敢于改造,通過改造賦予作品新的藝術。他用語典也能夠結合實際的觀察感受給予批判性的闡釋,善于把抽象性的詞語賦予可感形象,并聯(lián)系生活境遇加以發(fā)揮。這些都體現(xiàn)了他在感受生活中靈活而有創(chuàng)造地運用典故的原則。不能說畫中用典是齊白石藝術的普遍特點,但他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文化積淀增強文化厚度和藝術表現(xiàn)力的成就,仍然給我們以寶貴的啟發(fā)。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