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1 11:17:15 來源:文旅中國
展覽現(xiàn)場 主辦方供圖
2023年12月28日上午,“第七屆上海銅版畫展”在上海市徐匯區(qū)藝術館開幕。作為“上海版畫季”的首展,本次展覽共計展出楊越、王家增、王連敏、徐寶中、范敏、孔國橋等六位藝術家的64件作品,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藝術展覽。
上海徐匯是東西文化交匯地,海派文化發(fā)源地。在徐匯的眾多文化名片中,有一張是土山灣,徐悲鴻曾經說它是“中國西洋畫的搖籃”。據中國國家畫院版畫專業(yè)委員會研究員、本次展覽策展人盧治平介紹,銅版畫傳入上海,正是從土山灣畫館開始的。為此,辟專柜展出了具有藝術與歷史雙重價值的文獻《土山灣版畫集》,就是當時在土山灣教授課程的藝術家范世熙主持出版印制的。它是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生動實例,推動了銅版畫技藝和作品在上海乃至中國民間傳播。
上海銅版畫展”是徐匯藝術館重要的品牌展覽之一,自2009年首展至今,以兩年一屆的頻率,已連續(xù)成功舉辦了六屆,不僅在上海打響了品牌,甚至在全國乃至國際的版畫交流中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曾榮獲“上海市優(yōu)秀展覽項目”。今年的“第七屆上海銅版畫展”,參展的六位藝術家均在版畫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盧治平在展覽前言中寫道:身為中國國家畫院版畫專業(yè)委員會執(zhí)行主任,楊越以輕松灑脫、信手繪寫的筆法,自如地調度空間物象:駿馬、游魚、飛鳥如同“不速之客”侵入畫家工作生活的空間,刻畫出一幀幀神秘迷人的超現(xiàn)實景像。中國美術學院當代版畫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孔國橋教授,作畫如同做讀書筆記。觀念、思辨、哲理、學養(yǎng)和獨到的想法,經洗練的銅版語言轉譯,畫面內涵多意,可意會而不易言傳,作品引人思索、耐人尋味。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王家增教授,早年生活在東北老工業(yè)基地——鐵西區(qū),他的大尺幅抽象作品,其張力一如當年鐵水鋼花噴濺,胸中的熾熱情感不可遏制。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王連敏教授帶來兩組面貌不同的作品,可看出探索步伐的跨度。在《蝶戀花》系列中,銅版畫作品被剪切后,和其他隨意剪出的色紙一起,重重疊疊,拼貼在也由銅版印出的迷蒙色斑上,畫面爽練豐盈也瑰麗。而《頂光》系列,更像獨坐齋中,享受幽光下的靜謐安寧。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碩士研究生導師范敏教授的《偶之祭》系列,在主體部分,以古老細膩的銅版美柔汀技法,刻畫了動態(tài)各異人形偶像和一堆難以名狀的景物,在暗影中被神秘的幽光照亮。作為反襯,相互獨立又互補的色彩畫面,則由數碼技術印出,兩相并列對照,似乎在用明快自信的語言,向遠去的時代告別。魯迅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徐寶中教授則帶來田園詩般的春夏秋冬《四季組畫》,如夢幻之境,大有中國水墨神韻。令人意外和欣喜的是,他還送來一組與《四季組畫》神似,但色彩感和手繪感十足的絲網版作品,這是他銅版畫創(chuàng)作的延續(xù)和延伸,可見從其他領域獲取滋養(yǎng),為銅版畫創(chuàng)作帶來變化和生機所做的嘗試和努力。
盧治平說,六位藝術家不僅在銅版藝術方面技藝精湛,還對來自西方的藝術樣式經過吸收消化,站在本土以及自身的立場上,演繹了各個獨到的精彩。
銅版畫由西方引進中國,卻在中國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并逐漸顯現(xiàn)本土特色。在此次展覽中,我們也看到了不少中國元素,例如中國剪紙的運用,不是刻意,卻顯特別。盧治平說,它就像是一種氣質,一種文化的氣度,或者說是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銅版畫在中國的發(fā)展,以一種海納百川的態(tài)度在推進,而我們也在這一過程中看到并樹立了文化自信。
據悉,開幕式當天下午,部分參展藝術家及嘉賓赴劉海粟美術館出席“上海版畫季”學術研討會,共同交流、探討、展望銅版畫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
上海徐匯蘊含深厚的美術底蘊,有著豐富的藝術資源。不管是衡復風貌區(qū)較為集中的美術場館、藝術展廳,還是“西岸美術館大道”上星羅密布的美術場館,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在徐匯眾多的美術館中,徐匯區(qū)藝術館作為徐匯文旅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多次獲得國家文旅部的提名和嘉獎,也是徐匯文旅對外美術交流的窗口。徐匯區(qū)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蔣艷表示,希望通過本次展覽打造長三角文旅一體化全新樣本,助力長江流域文旅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將“大美術館計劃”“社會大美育計劃”走實走深。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