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堅群:黃賓虹的用色從重墨開始
時間:2015/4/12 15:01:12 來源:雅昌藝術網
色彩在黃賓虹的山水畫中從沒有缺席過,反過來講,如果沒有色,黃賓虹用墨已經畫得很精微了,我在展廳的第一單元中選了幾張作品,是純水墨的,意思是如果沒有顏色,黃賓虹也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有顏色,他就要想這個顏色怎么用?其實顏色是跟著他的繪畫路線在走的,早期的時候黃賓虹承襲傳統,畫得是淺絳,到了中年,他感覺要變傳統,在用墨上下功夫。黃賓虹認為:從晉唐到宋一直用的都是濃墨,元代以后開始用淡墨,這在所有的史論書中都沒有人談及,只有黃賓虹這么說,首先他能找到文獻作品和資料,其次他要變法,要找到突破口,而第一個突破口就是“濃墨”,即所謂的夜山、雨山,夜山、雨山成功之后,黃賓虹真的是上了一大臺階,走上了好的道路,尤其是在寫“七墨法”的時候,更加有底氣了。
1938年,黃賓虹回了一趟金華,在這之前,他一般不單獨說用色這件事情,只有在講“五筆七墨”的時候才會講到用色,他是混在一起說的,但是從1938年開始,他開始談論用色,就是在那個時間段,他畫了很多傳統的小青綠山水送給朋友,說明他開始在試筆了。還有一個機會是什么呢?他在北京上課期間,是看不上北京的,雖然沒有明確這么說,但是從寫給別人的信中還是能感覺到,他認為北方地區官氣太重,第二,北方只認識北宗的畫。但是黃賓虹的努力是什么呢?你們用色,那么用色這件事情,我就和你們好好談談,所以在他的文集《講學集錄》中開始大量談用色。
黃賓虹的用色是從用重墨開始,在“北宗”之前,他樸素時期的用色是最好的,不是很刻意,他在講這些他認為好的傳統的時候,實際上是加上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古人樸素的用色方法也并不是為黃賓虹做準備的,他們有自己的用色方法,但是黃賓虹的眼睛是這樣的,北宗之前,他特別強調張僧繇,別人幾乎不太談這些事情,他認為張的軟色已經有了用筆的意味在里邊,因為那個樸素時代是一筆書到一筆畫,就是陸探微,近代這兩個人是他最推崇的,一個陸探微,他認為是最早的書法入畫,一筆書進入到一筆畫,這是書法的概念,然后再講到張僧繇,他是用毛筆,用點畫的方式來上色,他認為第一這是有書法意味的,第二這種用色的方法早于西方。但是反過來講你見過張僧繇的用色嗎?黃賓虹其實是沒有見過的,因為張僧繇畫得都是壁畫,這些來自于哪里?來自于文獻,他對文獻經過自己的選擇來說畫史,這就是黃賓虹自己的畫史。用丹青重色,這是他在北京期間定下來的目標,在講課的過程中,他既講究學生體,也講究自成體。濃墨解決以后,要解決的是焦墨,焦墨解決了以后還要有一個化解的東西,就是宿墨,宿墨是黃賓虹更下功夫的一個墨法,因為宿墨是一種很特殊的墨,他的特殊性有什么好處呢?可以從淡到濃,宿墨是脫膠的,特別吃紙頭,是可以很淡的。黃賓虹認為倪云林畫的淡墨就是宿墨,這件事情也只有黃賓虹講。黃賓虹實在是太神奇了,他所有的行為,他的墨,他的作品,都早已自己寫下來,定下伏筆了,也就是說你們要解釋我的作品,好,我的文章里邊全部都能找到歷史依據。
宿墨這件事情他沒有很詳細地說,但是宿墨讓他的黑有了層次,甚至有了西方繪畫的立體感。是誰幫助他的呢?黃賓虹將不脫膠的墨和脫膠的墨進行疊加,因為宿墨可以呈現出各種層次的灰,各種層次的灰和各種層次的黑疊加在一起,就有了立體感,也有了光影。
用了宿墨以后,在各種層次的黑里面加進灰色,畫面就不會死掉,這種情況下,再加入顏色就不成問題了,所以在展廳中看到有一些好的作品,就是特別黑的焦墨、宿墨疊著很重的丹青色,一點也不亂,越看層次越豐富,那就是黃賓虹的手段。
黃賓虹的老朋友陳叔通來函索畫,并聲明不要宿墨,請畫“疏林遠岫”,他想要的是倪瓚那樣的畫,但黃賓虹奉上的正是這種集丹青、水墨尤其多用“宿墨”因而墨、色渾融的茂林峻嶺,陳叔通再函聲明請老兄為畫“疏林遠岫”,不要“宿墨山水”,但黃賓虹仍徑自濃墨、宿墨,仍青綠、丹赭諸色放筆寫去,積點無數,渾融一片,不能自已。從畫畫這個角度來講,兩個人已經分開很久了,黃賓虹就是這樣,他也不去說,挺好玩的。
版權與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版權歸原網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現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