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
竹與松,梅被稱為“歲寒三友”,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詩人寫竹,畫家畫竹,藝人刻竹,平凡而普通的竹給予一種超然的美。因此,竹刻藝術(shù)品數(shù)百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嗜喜之物。
竹刻成為專門的工藝美術(shù)種類,則是從明代中期開始。明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和知名刻工較少,明代中期起竹刻工藝日益繁榮,名家輩出,使竹刻從實用性為主轉(zhuǎn)變成供人玩賞的藝術(shù)品。當(dāng)時盛產(chǎn)竹子的江南嘉定和金陵,是明清時期竹刻藝術(shù)的兩大中心。嘉定派以朱鶴、朱纓、朱稚征祖孫三代為代表。他們?nèi)司糜蒙羁?、浮雕、圓雕的手法。浮雕又分淺浮雕和高浮雕兩種。由于他們藝術(shù)修養(yǎng)極高,工韻語,善繪畫、書法、篆刻等,在竹刻時用刀如運(yùn)筆,生動有力,人物及動物神態(tài)親切自然。在朱氏三世的努力下,“嘉定派”成為當(dāng)時全國竹刻藝術(shù)最大的流派,還有名垂竹刻藝術(shù)史的侯崤曾、沈大生、王永芳、王之羽、王質(zhì)、吳之藩、施天章、周顥、顧宗玉等人,都是該派中的姣姣者。
金陵派的竹刻藝術(shù)與嘉定派不同,不講究精雕細(xì)琢,只就天然形態(tài),稍加鑿磨,對人稱之“大璞不斫”。刻法的主要技法是淺刻,即竹刻中的陰文刻法。這種刻法不僅有線也有面,使刻出景物有再現(xiàn)書畫的筆墨情趣。該派創(chuàng)始于明代中期,由濮仲謙首創(chuàng),可惜的是濮氏去世后,得其親授或直接受其影響者競殆無一人。
清代竹刻在繼承明代風(fēng)格基礎(chǔ)上,又出現(xiàn)“翻簧竹刻”和“留青竹刻”兩種刻法。前者是將毛竹鋸成竹筒,去節(jié)去青,留下一層竹黃,經(jīng)煮、曬、壓、膠合成鑲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刻圖紋飾。后者創(chuàng)始于清代中期?!傲羟唷保橇粲弥褡颖砻娴囊粚忧囿?,作為雕刻圖紋,然后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
|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