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古代刑法制度的西周刖人守門鼎寒冬時節,三五好友相約,圍坐一起,熱氣騰騰地吃一頓涮煮大餐,真是無比愜意之快事。面對著餐桌上“咕嘟嘟”翻滾著的火鍋,心中不由得閃出一個疑問:“這既簡單且熱鬧的吃法,究竟源自何時?” 40多年前出土的一件珍貴文物,給了我們最直觀的答案。 那是1974年12月,冬日的某一天,位于陜西寶雞茹家莊的黃土臺塬上,村民正在廣袤的田地間耕作,突然腳下的農具刨出了一個土坑。在西府原野間,這樣的經歷并不鮮見,剛開始誰也沒在意夾雜在土坑泥土中大量散亂的馬骨,牲畜死亡后,就近埋葬在黃土里,也是常有的事。但在后續不間斷的勞動過程中,堅硬的鋤頭碰撞到了東西,伴隨著一聲清脆的響音,村民們接二連三地攫出了一堆“銅疙瘩”。一時間,聚攏過來的村民圍著出土的東西端詳起來,當即便有人向文物部門匯報了這一最新發現??脊殴ぷ髡呓涍^科學發掘,最終有了更大的收獲,此處乃系西周昭王瑕至穆王滿之間的兩處墓葬,其中1號墓墓主為伯,2號墓墓主為井姬。 而上述那件鏤刻有精美紋飾且綠銹斑斑的東西——刖人守門鼎,便出土于1號伯的墓葬。 整座鼎身通高18.7厘米,重4.3千克,整體呈長方體,造型極具美感,別致奇巧,以立體繁縟雕塑裝飾為主,蓋雖有殘,但上飾竊曲紋清晰流暢,四角端部各有一小鳥,活靈活現。器身四角各鑄有一個立體卷尾龍,怒目圓睜,咧嘴回望,作攀登狀,卷尾屈身,力道十足,神態鮮活。爐身底部四角有四個扁條形足,足上端各飾有一只袋鼠形獸首,雙目突出,雙耳聳起,栩栩如生,憨萌可愛。 刖人守門鼎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用來盛放食物,下層則專門放置炭火燃料,兩側分別設有小窗,門由正面打開,底部的小孔和背面竊曲紋鏤孔可謂匠心獨具,便于通風助燃散煙,爐盤可以盛放炭火不斷加熱,使得鼎內食物保持一定的溫度,火愈烈,則溫度愈高??梢韵胂笠幌?,先民將狩獵得來的肉塊擱于鼎盤,加水烹煮,下面不斷添加炭火,沸水中的肉瞬間便會熟透,這就是不折不扣的三千年前的火鍋了。且構造和原理與今天的炭火火鍋相比,美術工藝及精良程度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為一件形似當代火鍋的文物,其不僅是一件實用器具,也是我國古代刑法的一件重要物證。最引人注目的是爐體正面右門上站立著一位束發裸體,慘缺左足的男性奴隸。其腳被砍掉,屬于當時的一種刑罰——刖(yuè),又稱剕(fèi)刑,是中國古代酷刑之一,指砍去受罰者左腳、右腳或雙腳。 刖刑在夏朝稱臏,周朝稱刖,秦朝稱斬趾。亦有指刖刑是削去膝蓋骨(臏骨),使犯人不能正常站立,極盡屈辱茍且偷生。刖刑乃隋朝以前的五刑之一,屬肉刑;亦有指它是滿清十大酷刑之一。刖刑不同于臏刑。臏刑,指挖去膝蓋骨。戰國時期杰出的軍事家孫臏正是遭受此刑后,才將名字“孫賓”改為“孫臏”的。而刖刑,則指砍去雙腳,春秋時和氏璧的發現者卞和,即被施以刖刑。 鼎上側身屈膝跪坐在門邊作守門狀,這是西周刖刑的真實寫照,與史書記載的刖者守門相符,證實了《周禮·秋官》記載:“墨者使守門,劓者使守關,宮者使守內,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積?!? 守門的刖人,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奴隸社會底層人慘痛的生存狀態,也從側面揭示了青銅鼎不單是禮器,還是統治者維護綱紀、昭明刑罰載體的根本面目,將法律內容以直白的畫面展示出來,更能起到教化平民大眾和震懾奴隸們的作用,所以說,它更是今天的人們研究西周社會面貌和刑罰制度的重要佐證。 但是作為欣賞與實用價值并重的一件青銅器,刖人守門鼎無疑是遙遠時代里勞動人民智慧結晶在文物上的具體呈現,更是舌尖上的美食——火鍋最古老的標本之一。
版權與免責聲明:【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版權歸原網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現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