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本色上圖為劉慶和的《殘垣》(局部),下圖為座談會現(xiàn)場 4月17日,以“水墨本色”為題的“當代中國畫邀請展”在中國美術(shù)館舉行。這個展覽由范迪安策劃,中央美院研究部主辦,共展出龍瑞、羅平安、范揚、陳向迅、張捷、王贊、田黎明、劉進安、周京新、王輔民、劉慶和、張江舟、王穎生、王彥萍、武藝、鐘孺乾、安林、王天德、閻秉會、方土共20位畫家的作品。開幕式后,舉辦了題為“關(guān)于當代水墨——我們還有什么新的話題”的座談會。出席座談會的理論家有:郎紹君、王仲、劉曦林、趙立中、賈方舟、鄒躍進、陳履生、尹吉男、殷雙喜、朱其、易英、鄧平祥等。 就展覽而言,這個展覽與通常所見的邀請展相比并沒有特別之處,但是它所附帶的一個主題,卻表明了它與這幾年常見的由主持人提名或邀請的多作者的展覽的不同。關(guān)于水墨的話題,確實有窮盡話題的感覺,有時感到說來說去就是那么幾句話,主要還是沒有深入。特別是那種展覽附帶的座談會或研討會,大家是匆匆而來,又是三言二語而去,難以就一個問題做深入的探討,這一現(xiàn)象同樣也反映了普遍的問題——浮躁。不開座談會吧,好像提升不了學術(shù)的層次;開座談會吧,又完全是一種走過場的形式,成為理論家與畫家的聯(lián)誼,或成為理論家之間的聚首。當然,這里所說的不是這次會議。這次會議還是談出了許多主持人沒有料想到的一些新的水墨話題。實際上話題沒有新舊,只要深入進去,總有一些新的問題,何況水墨的概念包容了傳統(tǒng)和當代。 范迪安提出的“水墨本色”作為理論表述,“是力圖超越既成的水墨標準和界限,提示人們注意當代水墨藝術(shù)的生命力乃是它的精神屬性。”范迪安指出的這種精神屬性,無疑具有當代的特色,那么這種屬性中所包含的傳統(tǒng)的內(nèi)容,如何在當代水墨的審美上表達出一種新的語言方式,而這種方式又能有一套與之相應的批評的標準,這是當代“水墨本色”中最重要的問題。 王彥萍《畫室與屏風之二》(68×68厘米,1993年) |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