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瓷上山水色,筆下意蘊生
“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窯”,瓷都景德鎮的窯火已熊熊燃燒千年。 史書記載“新平冶陶,始于漢世”,至宋元時期,景德鎮以其成熟的制作技術和燒造工藝,逐步奠定了全國陶瓷燒造中心的地位。 明清兩朝時,官府尤重景德鎮,極盡人力物力,景德鎮陶瓷達到巔峰之態。景德鎮四大名瓷——玲瓏瓷、青花瓷、顏色釉瓷、粉彩瓷,便在那時奠定了他們的歷史地位,并以其頂級和繁復多樣的工藝,豐富了中國瓷器的腰線。 《萬山紅遍》 官窯的投入極大地促進了景德鎮陶瓷燒造技藝的繁盛,繁瑣的規矩制度卻也成為了瓷器美學發展的桎梏。直至民國,開放的社會環境促使“瓷上文人畫”形式的誕生發展,為景德鎮陶瓷藝術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珠山八友”,以詩書畫印入畫繪瓷,文學素養和藝術水準兼具,“珠山八友”也成了那個時期瓷器的代名詞,并作為呈上啟下,為景德鎮陶瓷發展啟了新的開端——個性化裝飾。 “珠山八友”之一的劉雨岑先生尤擅花鳥畫,他的兒子劉平(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傳承了朱山八友的美學遺風,并致力于將藝術的個性化和對美學的追求傳承給他的弟子們——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偉,便是其中出類拔萃的一人。
彩如琉璃 上千年的景德鎮陶瓷藝術,集中國陶瓷之大成,演變出了豐富多樣的陶瓷技法。 玲瓏瓷,素瓷甚薄,雕花紋理映透出影青鏤花;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幽靜典雅,青翠欲滴;顏色釉豐富的色彩是以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在一定溫度與氣溫中反應呈現。而粉彩瓷色彩淡雅,涂上顏料后用筆洗開,由于砷的乳蝕作用顏色產生粉化效果,是康、雍、乾三代重要的御用瓷器。
劉偉的作品兼具顏色釉的感染力和粉彩的雅致,在多種技法的基礎上,劉偉又研發了“琉璃彩”的陶瓷裝飾技法。 琉璃彩屬于釉中彩,不同于普通粉彩750至800度的燒成溫度,琉璃彩技藝將燒制溫度提高到1100度。 無論是白釉還是彩繪部分,劉偉全部采用超高溫進行燒制。更高的熔點使得“玻璃相”透明度極高,因此瓷器更透明瑩亮,仿若琉璃般透氣。而在仿若琉璃的透明釉質下圖案的色彩顯色度極高。 超高溫燒制的另有一益處,便是可以幫助釉色中“鉛”等物質溶解,因此琉璃彩陶瓷不存在傳統粉彩保存不好易出現的“泛鉛”現象,可以永久地保留原色。 能工巧匠千百年來不斷積累下來的陶瓷藝術,又在更多的有志匠人手中不斷發揚。
“琉璃彩”的名字令人自然聯想到靈動的琉璃。上千度燒制而成的琉璃,高溫的火焰賦予了琉它生命的律動。人們愛琉璃是愛它的呼吸感,愛它的流動感,更愛它的生命感。 而同樣在高溫下誕生的琉璃彩陶瓷,以它的玲瓏剔透賦予了陶瓷靈動之魂,綻放出呼吸之美。 劉偉的琉璃彩作品《金葵花》,高飽和度的橘色在薄薄的透明釉之下,恣意地綻放著。這樣濃烈的顏色,這樣盛放的熱情,皆因“琉璃彩”的技藝得以完美呈現。
山水造境,造山水之境 “被稱為最富詩意的造型師”的保羅·克利曾說“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應該是一位詩人”,而詩人最擅長的便是造夢。 與傳統的山水畫注重景物描型不同,劉偉的山水畫致力于造境,造山水之境,更是造自然的夢境。 長江兩岸的絕壁、輕舟竹橋后的漁火、鄱陽湖水的浩淼、微風吹拂花樹的嫣然。他的山水畫不寫實卻有空間感,細節繁復卻盈滿詩意,春夏秋冬的四時之景,百鳥穿林之境,作品仿佛畫境一般,在空靈曼妙之中,自然的和諧之態盡顯。 劉偉擅長以一種夢幻的方式展現出一幅全景畫卷,仿若《聊齋》中的那幅畫壁般,是讓人神往的畫中仙境。
南齊的美術家謝赫提出了“六法”美學評判標準,到了今天這套標準仍具有時代意義。而“六法”之首便是“氣韻生動”,由此可見“神”是一幅畫的精髓。 劉偉的作品雖筆法“寫意”,但內在氣韻卻非?!皩憣崱?。 他的作品《攀峰》縱筆揮灑,墨彩飛揚,山峰如流水般暈染開來,渾然高聳,近處一座險峰之上,紅色的觀景亭居于畫面中心,兩個小人在促膝而談,寥寥幾筆勾勒出的遍布山林的松樹,寫意的畫法卻讓人一眼便品出青松的遒勁傲然。
而劉偉最具特色的是“堆白”這種裝飾手法。他選擇有遮蓋力的釉料進行繪制,無論是秋花還是冬雪都有體積感、有空間感。
如陶瓷鑲器《瑞雪豐年》中,畫面上紛飛的白雪好似“浮出畫面”,映襯出了天地的廣闊,而漫天大雪下的村莊,又格外靜謐,也格外爛漫,以實襯虛,實在妙哉。這種空間的裝飾手法是劉偉最具代表的個人特色之一,更是劉偉充滿詩意的文人雅趣的最佳體現。
瓷倚匠藝,墨靠筆韻。劉偉用一幅幅風格獨具的畫作,為人們營造了一個時而繁華熱鬧,時而孤寂清冷的意向世界。 如果說琉璃彩是他在工藝上的革新,他的山水畫則是他在藝術上的革命。劉偉開創了中國畫與寫意畫融合,詩性與哲學性并行的新紀元。 火鑄史詩 近年來,將陶瓷作為藝術的呈現載體,成為中國藝術界大力推崇的形式。 不同于在紙張上作畫,陶瓷除了表現力豐富,更具有不腐朽不褪色永久保存的特征。 而已然成為中國與世界對話的景德鎮陶瓷,獨具的中國韻味,賦予陶瓷其他載體無可替代的民族烙印。從民國時開啟的“瓷上文人畫”這一藝術形式,在當代更富學識修養和民族責任感的藝術家手下,煥發了時代的新生機。
一個偶然的契機,劉偉接到了一個“火鑄史詩”的課題——將中國各地的民居在陶瓷上畫下來。 把逐漸同化和消失的中國特色民居們,在陶瓷這個千年不朽的載體上創作并流傳下去,著實意義非凡。強烈的使命感令劉偉深感責任重大,他將安徽的徽宅、南方的吊腳樓、客家的房子、苗寨的屋子、新疆喀什的村落……考察了個遍,同時查閱典籍并與中國民居研究學者進行交流學習。
在考察學習的過程中,劉偉逐漸體會到了,不同的民居形態與當地的歷史文化、氣候、生活習俗是分不開的。而承載在這些傳統建筑上的大量地緣特征和文化記憶,是中華民族決不能丟失的寶貴財富。 例如,土家人住在西南地區低洼盆地丘陵,因此日常民居需要注意排水通風,同時地處山林需要防野獸蛇蟲,土家族的特色建筑——吊腳樓多為兩層,中間用木頭隔開,樓下放牲口,樓上住人,正好適應了他們的地域特點和生活需求。 劉偉創作了多幅吊腳樓的民居,融入當地特色的繁茂的山花,朦朧的山色,船只往來的河流和趕鴨放牛的孩童,他將吊腳樓建筑與當地特色習俗環境融入一幅畫中,創作出了專屬于西南文化的民俗風光作品。
在各具風情的民居被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建筑毫不留情抹去的今天,我們已經很難像過去那樣,通過觀察一個地方的建筑物,判斷出它所處的地理和文化區域。 中國源遠流長的人文景觀留存下的記憶,承載在陶瓷這個不朽不褪色的材質上流傳下去,意義非凡,而劉偉戰戰兢兢,終不負使命。 而后,劉偉將目光投向了中國世界自然遺產,黃山、九寨溝、山西平遙等三十余處珍貴的天然勝地,成為劉偉創作的新題材方向。四十余年的生活跋涉與藝術之旅,劉偉在中國大地上處處留下了足跡,而他的筆也染盡了祖國山川的萬種風情。 這種古今的盛懷,何嘗不是匠人薪火相傳的信仰呢? 更多內容,請關注“寶庫微信號” 版權與免責聲明:【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版權歸原網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現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