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展覽信息 |
【上海油雕院|展覽】“行者無疆——卓民水墨·巖彩之路”即將開幕
展覽時間 2018年10月25日至11月4日 開幕式時間 2018年10月27日 (周六) 15:30 展覽地點 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 “行者無疆——卓民水墨·巖彩之路”展覽將于2018年10月25日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拉開帷幕。本次展覽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杭春曉先生策劃、北京798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主辦。該展曾于2018年3月與2018年8月,先后在日本中國文化中心(東京)與北京798藝術區(qū)藝術工廠舉辦。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舉行的這次展覽,在前兩次展覽的基礎上增加了巖彩繪畫,是藝術家卓民2018年度巡回展的第三站,也是終點站。藝術家卓民 30年前,由上海出發(fā)、負笈東瀛留學日本的卓民,在中日文化藝術的交匯中,在同屬東方卻又各有建樹中日繪畫的大背景下,潛心鉆研,鍥而不舍,以東方文脈發(fā)源地之中國與被澤近鄰的日本為參照,以回歸東方藝術本位的立場,考察東方藝術之源流,展開了他獨立的美術史研究及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造。 《京劇》130x162cm 1995 《京劇寫意-2》116.7x90.9cm 1996 正如策展人杭春曉先生所指出的,卓民獨立的美術史研究及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造,是基于一種對東方藝術、中國繪畫“問題意識”的所思所為?!霸谌毡救谓潭嗄甑淖棵?,是一位學者型畫家。他對水墨的態(tài)度相對溫和,強調學理檢討。其作看上去沒有激烈變革的面貌,卻實現(xiàn)了某種‘問題意識’的植入,與慣常水墨大相徑庭?!本徒浀鋿|方傳統(tǒng)而言,卓民認為,“經典是由‘元素’與‘邏輯’構成的雙層結構,類似語言學中語素與語法的關系。傳統(tǒng)在今天無需整體重復,而要將有效元素抽取,在新邏輯中獲得全新樣式?!彼裕棵竦乃媱?chuàng)作,“不滿足某種經典樣式的重現(xiàn),而在于深入到視覺邏輯的背后,檢討某種語言微觀的細節(jié),并試圖將這種檢討轉換為新邏輯,乃至獲得新的視覺結果?!?(杭春曉語)他把五代·北宋的制作型水墨畫與元以后的文人自娛性水墨畫予以區(qū)別,并提出相比較文人畫的精神追求、宋代水墨畫延續(xù)壁畫的形、色、空間各繪畫要素而更具有中國繪畫的原典意義,水墨繪畫應該回歸它視知覺的造形性、繪畫性本原,認為這是水墨畫走向現(xiàn)代化的根本和途徑。 《日月山水圖》186x900cm 2017(局部) 《日月圖之日》67x67cm2017 這次展出作品包括長九米的《日月山水圖》、《上善若水-2》、《開云》等,從北宋山水充滿厚重塊量感的語境中解構、分離出它的語言原素,并用拓印法將其碎片化、“痕跡”化,重新組構,拓皴擦染并舉,表現(xiàn)出氣魄宏大、深沉凝重、云霞變幻的山水靈性與當代氣息。麻紙,是卓民制作型水墨畫形成的因緣之一。麻紙在古代,有“不易受墨”之說,但其纖維的長度和牢度、可以承受筆墨反復皴擦及暈染的紙質,與卓民追求深邃、幽遠的畫境相吻合。 《不夜城-上?!?16.7x90.9cm 1994 《上海高架道路》66x132cm 1995 創(chuàng)作于1993年初的《黃金水道----上?!返壬虾=ㄖ盗凶髌罚丝梢愿惺艿阶棵裨诋悋l(xiāng)留戀故土的情結,而更多的則是作者郁抑于胸中那種一吐而快,低沉、徘徊的心境。這些作品無疑會勾引起同齡人對那個還處在改革開放途中上海的無奈和迷茫,是那一代上海人心緒的縮影。1994年年底,另一幅巖彩畫作品《不夜城----上?!罚谎弁サ钠謻|還是平房、廠舍一片,已很難讓今天的上海人想象,但卻是那個時代的寫照。它雖然定位在1994年12月,卓民卻以“不夜城”為題,用黃金般的色調,去描寫了那個曾經是遠東第一大都市的上海,建筑依舊卻寓意深邃而令人深思。 《架-6》182x273cm 2011 在鋪滿暖色的底層上,用灰冷色調的巖彩疊壓,再用硬器刮削,讓暖色沖破灰澀而閃爍,這種由巖彩材質而生發(fā)的語言呈象,是卓民那時心緒的凝化,是語義與畫境、材質與表現(xiàn)的合體。 “盡可能地釋放了巖彩本身的表達能力”,是卓民巖彩畫的特征之一。巖彩媒介的重鑄與再造,是時代賦予這一古老東方色彩繪畫新的神奇。而這種神奇,恰恰是對原本屬于制作型繪畫的巖彩進行了“破壞性重構”而發(fā)生的。在以后的作品中,無論是京劇系列還是人物系列,這種巖彩材質實驗性的語言探索,一直伴隨著他的創(chuàng)作歷程。水墨與巖彩,看似截然不同的東方藝術的兩極,成為行者卓民游移、徘徊的場所。這種棲身于東方繪畫二元共存、二元互補,在矛盾、對立中求索、踐行的身姿,構畫出了卓民作為一個藝術“苦行僧”幾十年的生涯履歷。 《源遠流長》97x188cm 2015(局部) 《月光曲》(局部)93x187cm 2017 游走在水墨與巖彩之間的卓民,2004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個展前言中這樣寫道:“雖然年輕時代的我曾迷戀海派老缶藝術的氣勢與磅礴,卻也有恐于宣紙帶來的近親繁殖。這就是我從水墨走向巖彩的理由。但在巖彩畫制作之暇,我又想入非非:猜測王羲之便箋的紙質,張旭狂草勾提處筆鋒的轉換,梁楷潑墨仙人趁淡墨未干而破入濃汁的滲化。于是,我的創(chuàng)作開始游走在巖彩,熟紙水墨和生宣水墨三種媒介之間,我對于畫種與畫法的疑惑,對于美術史的疑惑,都試圖通過我的個人實踐與體驗,論證巖彩與水墨之間構成的種種關系。” 正如十四年前卓民帶著疑惑,帶著他的水墨巖彩作品走進中國美術館、求教于古都北京一樣,十四年后的今天,卓民又帶著他的新作和旅程的風霜,來到舊貌換新顏的故鄉(xiāng)上海,求教于這塊養(yǎng)育他的土地。 開幕式時間:2018年10月27日15:30 展覽時間:2018年10月25日至11月4日 開館時間:10:00-17:00(16:30停止入場)周一館休 |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