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關注中國人本攝影這門新的藝術是近代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典型成果,它在傳入中國成了慈禧太后以及宮中遺老遺少的玩意兒之后逐漸地普及,普及成了當今最為大眾化的影像記錄手段。在經(jīng)歷了記錄到藝術的過程,進入到記錄和藝術并存的階段,今天的現(xiàn)狀是作為藝術的創(chuàng)作與一般的記錄之間的界限已經(jīng)模糊不清。和消費相關的照相機、膠卷以及存儲卡,再也不是生活中勉為其難的重要支出,因此,與之相關的攝影也成了當代消費文化中的一部分。盡管在專業(yè)的范圍內(nèi)作為藝術的攝影仍然承載著它應有的使命,但是,近20年來隨著消費文化的時尚潮流,攝影藝術通過傳媒和出版吸引著大眾的眼球,有時也演化為時尚文化的焦點。反映往日情懷的古風古韻,通過鏡頭發(fā)思古之幽情;展現(xiàn)人體的美與色,以展覽、畫冊和攝影秀推動時尚潮流的涌動。雖然這兩個方面僅僅是攝影領域內(nèi)表層的一些大眾文化現(xiàn)象,可是,應該是主流的作為藝術的攝影卻在時尚的文化潮流中表現(xiàn)得很蒼白,出版、展覽、活動等等都呈現(xiàn)中一種缺席的狀態(tài)。這種缺席的狀態(tài)不是量化中的有與沒有的認定,而是淹沒在時尚浪潮峰底的一種狀況,它被被聲勢巨大的浪尖所掩蓋。 應該看到,峰底有時也會被后浪推上峰尖,還有許多專業(yè)的攝影人士逆時尚的文化潮流而動,他們行走于生活的各個方面,把握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關注中國人本。這一寂寞之道通過《中國人本——紀實在當代》大型攝影展而表現(xiàn)出來,不僅使人們有機會通過他們重新檢視對于當代攝影藝術的認識,而且他們也因此贏得了人們對于堅持寂寞之道的尊敬。由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共同舉辦的這個展覽,由廣東美術館組織專家從征集的十多萬張作品中精選出的600余件作品所組成,作品的時間跨度從1951年至2003年,而以1978年以來的作品居多。6月12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之后,將作一個月的展出,這也是這個國家級的藝術殿堂中展出時間最長的大型攝影藝術展覽。 從展覽的角度看,這個展覽的創(chuàng)意既放眼于當代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又立足于當代中國文化的現(xiàn)狀,而將歷史和文化、發(fā)展與現(xiàn)狀聚焦于人這一個根本點上。這一中心對焦模式的選取將這一個展覽從攝影藝術的層面提升到更為寬闊的人文層面,關注和反思也從攝影的角度轉為公眾對于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領域,同時將攝影藝術的本質(zhì)問題擺放在公眾面前。在消解藝術的人文精神的時尚潮流中,藝術的主流應該以什么樣的狀態(tài)在消費文化潮流中表明自己的文化立場,作為藝術的攝影如何運用自己的話語權表現(xiàn)出親民的社會責任,這個展覽非常明確地表明了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家的文化立場和社會責任,從而消除了人們對于當代攝影在大眾文化領域內(nèi)表現(xiàn)出的誤解。而展覽的作用,策劃的方略,主題的意義在這里也凸現(xiàn)出來。 從攝影藝術的方面來說,專家們可能對于展出中的一些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對于紀實攝影和新聞攝影之間的關系也有不同的見解,但是,對于攝影藝術應該關注人這個根本問題的意見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如何關注,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從什么樣的立場去關注。顯然,心態(tài)不同,立場兩樣,其結果也就全然不同,鏡頭的指向,瞬間的把握,以至色調(diào)等一些細微的技術問題都會把這種差異性表達出來。這之中那些關注普通人生活狀態(tài)的畫面,特別是那些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問題的畫面,風俗、民情、貧窮、落后、疾病、災難、欲求等等,可能與攝影家的生活有很大的距離,那么,是關注還是獵奇,是融入其中還是居高臨下,這是紀實攝影所遇到的最基本的問題。因此,紀實攝影中積極的反思與消極的暴露,客觀的反映與主觀的選擇,也就成了一個問題的兩極。這也關系到紀實攝影中另一更為重要的問題——真實,鏡頭中的、畫面上的紀實,并不一定是生活中的真實。在關注的對象中,普遍的和個別的,持續(xù)的和偶然的,過去的和現(xiàn)在的,都可能影響到這個致命的真實。另外,紀實攝影中反映問題的暴露與藝術的公共性的關系問題,這也是區(qū)別于新聞攝影的一個方面。這些是紀實攝影的問題,也是視覺藝術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