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5/13 21:16:01 來源:大河美術報
江永女書作為現(xiàn)存唯一的婦女專用文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為非遺與公共藝術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本文從美育視角出發(fā),系統(tǒng)分析江永女書與公共藝術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徑,以期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美育背景下江永女書與公共藝術教育融合的價值意蘊
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必然選擇
江永女書作為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依托公共藝術教育將江永女書引入課堂和社區(qū),可以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學習和了解這一傳統(tǒng)文化,從而增強公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培養(yǎng)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1]。
提升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必要路徑
江永女書有獨特的書寫形式、纖細均勻的筆畫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全新的審美視角。首先,通過學習和欣賞女書作品,學生可以感受到其藝術魅力,拓寬審美視野,提升審美感知力。其次,江永女書所蘊含的女性視角和情感表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同理心。在欣賞女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那個時代女性的內心世界,更加敏銳地捕捉藝術作品的情感元素。
>>美育背景下江永女書與公共藝術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徑
構建多元課程體系 深化教育內涵
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可專門開設關于江永女書的課程,系統(tǒng)介紹其歷史淵源、藝術特點、文化內涵等,以便讓學生全面了解江永女書。首先,課程可以詳細介紹江永女書的起源、發(fā)展變遷以及在當?shù)嘏越涣髦兴缪莸奶厥饨巧F浯?,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掌握江永女書的書寫技巧,可以增設“江永女書書寫技法”課程,詳細介紹江永女書的文字形態(tài),如長菱形的字形結構、纖細的筆畫、優(yōu)雅的造型等,強調其獨特的書寫方式,如使用斜線、弧線和曲線等元素進行組合,同時教授學生江永女書的基本筆法和書寫規(guī)范,體驗書寫江永女書的樂趣。最后,學校還可以開設江永女書的欣賞課程,引導學生了解江永女書在文字設計、圖案構圖等方面的獨特之處,以及江永女書如何反映當時女性的生活狀態(tài)和思想情感,以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審美和文化素養(yǎng)。
加強實踐教育 提升傳承效果
在江永女書的傳承中,實踐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進一步強化江永女書的實踐教學,我校采取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首先,我校公共藝術必修課《藝術導論》中設置了江永女書體驗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專業(yè)導師的引導下親身參與女書書寫。其次,我們結合學校特色的學業(yè)導師制度,以興趣小組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了深入體驗女書藝術的機會。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親身感受和學習女書的平臺,也推動了江永女書的研究與傳承。
拓寬傳播渠道 提升影響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代媒體已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高??梢苑e極利用現(xiàn)代媒體和網(wǎng)絡平臺傳播江永女書,激發(fā)人們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平臺,發(fā)布關于江永女書的介紹、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研究成果等內容,以圖文、視頻等多樣化的形式吸引用戶。同時,還可制作關于江永女書的短視頻,展示其書寫技巧、藝術特色和傳承故事。此外,高校還可以建立專門的網(wǎng)站或在線平臺,用于展示江永女書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參與相關話題的互動活動和交流討論。高校在實施公共藝術教育過程中,可借助社會力量推廣江永女書。例如與當?shù)氐姆沁z保護組織、文化機構以及旅游部門合作,共同策劃“江永女書文化節(jié)”等活動。一邊組織師生參與女書書寫展示、文化講座、藝術表演等活動,一邊與當?shù)氐氖止に嚾撕献?,共同開發(fā)女書文創(chuàng)產品,如女書書簽、女書筆記本等。這樣既有助于增加文化節(jié)的趣味性,也可拓寬女書的傳播渠道,提高其社會影響力[2]。
>>結語
綜上所述,江永女書有著重要的美育價值與文化內涵,能夠豐富公共藝術教育的內容與形式。為此,我校充分重視江永女書的教育價值,鼓勵相關教學工作者積極探索其與公共藝術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徑,打造出系統(tǒng)化、科學化的藝術教育體系,培養(yǎng)學生審美素養(yǎng)與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滕嬌、唐果、岳蕾.非遺視角下江永女書的保護與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J].文化學刊,2023(10):6-9.
[2]黃韻.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融入“非遺”文化的探索與實踐[J].大眾文藝,2022(23):175-177.
(作者單位:新鄉(xiāng)醫(yī)學院三全學院)
2023年度新鄉(xiāng)醫(yī)學院三全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點項目:“醫(yī)+藝”跨學科融合課程建設與實踐研究(編號:2023XJJG05)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