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r id="bhdnd"></meter>

      <menuitem id="bhdnd"></menuitem>

        <big id="bhdnd"></big>
        <address id="bhdnd"><thead id="bhdnd"></thead></address>

        <progress id="bhdnd"><thead id="bhdnd"><font id="bhdnd"></font></thead></progress>
        <big id="bhdnd"></big>

        中國美術

        33/148頁 共4401

        唐宋時期書法和繪畫是兩條路子,董其昌另辟蹊徑,建立繪畫新規(guī)則

        時間:2019/3/1 文章來源:中華書畫電視頻道

          眼下,上海博物館正在舉辦一場近年罕見的重量級書畫特展:“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

          此次展覽是中國大陸迄今為止舉辦的規(guī)模最大的董其昌專題展覽。本次展覽以董其昌創(chuàng)作時間為序,涵蓋了他48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通過展出的書畫,可以一覽其藝術風格的演變。

          另外,本次展覽以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為主,同時向北京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等15家重要收藏機構商借藏品,精選出與董其昌相關的書畫名作154件(組),其中有不少是董其昌品賞過的高古名作,通過這些名作,可以一窺董其昌的藝術淵源。

          謝 田

        明代曾鯨、項圣謨《董其昌小像》

        四次題跋《行穰帖》

          明代晚期的書畫宗師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香光,上??h(今上海閔行區(qū)馬橋)人,后徙居華亭(今上海松江區(qū))。他是明萬歷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當過明光宗朱常洛的老師,卒后謚“文敏”。董其昌和趙孟頫一樣,都是在中國藝術史上統(tǒng)領數(shù)百年的人物,也是上海古代最杰出的文化大家,由上海博物館來做董其昌的大展,再合適不過了。

          本次的展覽以董其昌創(chuàng)作時間為序,分為早、中、盛、晚四個時期:即血戰(zhàn)傳統(tǒng)期(五十歲前)、兼容并蓄風格形成期(51—62歲)、成熟期(63—72歲)、人書俱老天真爛漫期(73—82歲)。展品包括傳世所見其最早畫作(《山居圖》扇,35歲時作)至絕筆(《細瑣宋法山水圖》卷,82歲時作),跨度長達48年,且盡可能涵蓋其各時期代表作:如早期的《燕吳八景圖》冊,中期的《晝錦堂書畫合》卷,盛期的《秋興八景圖》冊、《棲霞寺詩意圖》軸,以及晚期的《行書裴將軍詩》卷、《關山雪霽圖》卷等。

        董其昌 《青卞圖軸》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大師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董其昌的書法極好,繼承并發(fā)揚王羲之、顏真卿、米芾等前代多位宗師的傳統(tǒng),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董其昌的書法不是一開始就好的,他在《畫禪室隨筆》里這樣寫道:“吾學書,在十七歲時。先是,吾家仲子伯長名傳緒,與余同試于郡??な亟髦院橄杂鄷?,置第二。自是始發(fā)憤臨池矣。初師顏平原多寶塔”。董其昌年輕時候雖然有才,但是由于字不好而屈居第二,這給他一生的藝術事業(yè)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他特別重視書法,不光是奮發(fā)練字,還把書法的藝術理念融入繪畫,認為書法高于繪畫,繪畫要向書法看齊。有個細節(jié)能看出來這一點:古人有名也有字,名高于字,董其昌在書法上都寫大名董其昌,但是在繪畫上簽名都叫董玄宰。

          這次特展上有一個非常出彩的亮點,就是展出了許多體現(xiàn)董其昌藝術源流的珍貴高古作品。特展的第一個部分叫“以古為師”,董其昌自己就是四百年前的古人了,他眼中的古人字畫自然都是晉唐宋元的赫赫巨跡了,而且這次上博借來了幾件流傳海外的絕世名寶,讓研究者不用遠渡重洋就能看到,實屬難得。

          以書法而言,此次出展的第一件名寶就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收藏的王羲之“行穰帖”。東晉書圣王羲之(303-361)的真跡早已不存于世,目前最好的是“下真跡一等”的唐代雙鉤摹本。這件《行穰帖》為初唐雙鉤填墨摹本,硬黃紙本,二行十五字,24.4cm×8.9cm。此帖描摹極好,大字可以看到墨色濃淡轉折,細微處連毛筆不順的賊毫都被忠實復制,不愧是唐代宮廷匠人的手藝。

          《行穰帖》字不多,很耐看,字勢一瀉而下,體格開張,姿態(tài)多變。前四字“足下行穰”,字體大小懸殊前所未見,筆畫特別厚實,不顯鋒棱,有高古篆籀意味。很多字在取勢上以欹側代平正,短短兩行,動感十足,這就是書圣的本事。帖前“龍?zhí)扉T,虎臥鳳閣”八個字,是乾隆御題,來自梁武帝對王羲之的評語。乾隆寫得不錯,只可惜乾隆不是每次題字都有這個水平。

          董其昌極其喜愛《行穰帖》,居然題跋了四次。他說“東坡所謂‘君家兩行十三字,氣壓鄴侯三萬簽’者,此帖是耶”不過這個帖明明是十五個字,這是欺負蘇東坡不識數(shù)嗎?董其昌到后來對《行穰帖》產(chǎn)生了超自然的崇拜之情,他寫了一段很神氣的行書大字:“此卷在處,當有吉祥云覆之,但肉眼不見耳”。最后一個“耳”字是蘸墨而書,向下運筆時墨漸干枯,產(chǎn)生出細致的條紋,這是古代書家喜歡的枯筆。

        (晉)王羲之《行穰帖》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藏

          書法類的第二件名寶是唐代顏真卿(709-785)的《自書告身帖》。這一卷是顏真卿從吏部尚書轉任太子少師的任免文書,相傳是顏真卿親自書寫。所謂告身,就是古代官吏的委任狀,唐代中期以后敕封官員的文書,由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zhí)行,這一卷的格式印章等等,都是很準確的唐代風格,應該是唐物無疑?!蹲詴嫔硖吩乔宕醺?,民國年間賣到日本后成為中村不折的收藏,現(xiàn)藏于東京臺東書道博物館。這一卷由于名頭太大,歷來爭議極多,有學者認為唐人不會給自己寫任免文書,不合禮制,但是寧波天一閣的明鈔本《天圣令》里記載了唐代有自書告身,可見也未必不合理。

          《自書告身帖》字體細節(jié)非常符合顏真卿多變的書風,如果是真跡,則是顏真卿七十多歲時晚年所書,和顏氏家廟碑同年(780年)。不過碑比帖好,帖能看到一些敗筆,好比說開字的左半邊太細小,德字右邊的上下分離,等等。字雖偶有欠缺,但還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nèi),應該還是真跡。

          根據(jù)北宋蔡襄《端明集》的記載,《自書告身帖》是顏家的傳家寶,宋仁宗時蘇舜元找到顏真卿的后人,得到顏真卿告身和顏家家譜,然后向朝廷上奏,授予顏家官職并免除賦稅。蔡襄在《自書告身帖》上寫有題跋,南宋的米友仁也做過鑒定,可見這件作品流傳有緒。董其昌以顏體起家,他對這件作品極為推崇,稱其“奇古豪宕”,又在題跋里說:蔡襄和米友仁都已經(jīng)賞鑒過了,哪里有我發(fā)言的資格。

          建立繪畫新規(guī)則

          在唐宋時期,書法和繪畫是兩條不同的路子,書法是士大夫的藝術手段,所以沒有專門的職業(yè)書法家,都是說哪位大人的字寫得好。而畫家多數(shù)都是職業(yè)畫師,如唐代吳道子、北宋范寬、南宋馬遠等,當然也有當官的畫家,如唐代王維等,但并不常見。

          書法和繪畫變成一家,是從元代趙孟頫(1254-1322)開始的,他主張書畫同源,提出“書畫本來同”的口號。在繪畫實踐上,趙孟頫以書法入畫,獨尊江南董源、巨然一派的披麻皴畫法,也就是用寫書法的中鋒來繪畫。這種畫法最講求用筆的起落、用墨的濃淡相宜和用線的錯落有致,恰好和書法的要求一致。但這個披麻皴對自古以來繪畫“象形”的基本目的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宋人繪畫,可以夸張也可以抽象,但是總還是以“畫的像”為基本要求,披麻皴只適合畫南方土丘,畫北方的山川就不太合適了。

          趙孟頫的藝術理論引導了他身后近三百年的藝術史,他的弟子黃公望就是元四家之首,對董其昌的藝術生涯影響極大。此次特展借來了黃公望的代表作,浙江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富春山居圖原是7.5米的長軸,但是在清代初年被收藏者吳洪浴焚燒殉葬,幸被其侄搶出,不過還是燒成了兩段,現(xiàn)在長段收藏在臺北故宮,短的一段留在浙江。此圖可以看出黃公望雖然是注重筆墨的文人畫家,但功力很強,畫上一丘一壑,儼然富春景色。黃公望用的都是董源巨然一派的披麻皴,筆法簡約利落,山石勾皴隨意,宛然天成。

          董其昌本人的繪畫,可以說是在趙孟頫和元四家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他學畫起步很晚,本次展出了傳世所見董其昌最早畫作《山居圖》扇面,作者時年35歲。高手畫匠往往是童子功起步,這種差距是很難追趕的。董其昌很聰明,他不去追趕畫匠,而是自己建立了一套新的繪畫規(guī)則。

          董其昌在研究學習了大量宋元古畫之后,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人見佳山水,輒曰如畫;見善丹青,輒曰逼真”,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好”呢?究竟是“如畫”好?還是“逼真”好?他給的答案也頗有道理:“以蹊徑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

          這就是說,山水畫不一定需要像真的山水。山水畫畫不到真山真水的地步,但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那就是“筆墨精妙”。所以,評判山水畫優(yōu)劣的標準,不再是像與不像,而是筆墨是否精妙。說得極端一點,只要筆墨精妙,哪怕畫的再難看,也是好的。

          董其昌的畫,全是山水,早期還能在山水間偶見幾個小人,后來就是完全沒有人了。山水就是一些山石加上幾棵樹,有時候畫幾個建筑,但全是寥寥幾筆畫個房子樣,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就是意思一下。董其昌為什么這么畫?因為他認為建筑和人物無法表現(xiàn)筆墨。董其昌的筆墨是有特指的,筆就是定輪廓后的皴法,墨就是皴法的輕重、向背、明暗。只有畫山水用得到皴法,人物房屋用不到,所以根本不需要畫。 下轉35版

          “南北宗論”影響畫壇三百余年

          董其昌的書法水平高于繪畫,在他心里,書法的地位也高于繪畫。繪畫和中國漢字雖說確實有同源性,但各自發(fā)展了幾千年,差異還是很大的,繪畫里只有皴法的筆墨最接近書法,于是就被董其昌定為評判繪畫高下的標準了。

          董其昌的筆墨論,只是他書畫理論的第一步。然后他憑借自己深厚的學識功底,重新定義了整個中國繪畫史。

        董其昌 《燕吳八景圖》之《西山雪霽》

          董其昌借禪門的南北宗,提出了繪畫的南北宗論。他在《容臺別集》中寫道:“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干、趙伯駒、伯骕,以至馬(遠)、夏(圭)輩。南宗則王摩詰始用渲淡,一變勾斫之法,其傳為張璪、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王蒙),亦如六祖之后,有馬駒、云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微矣?!?/P>

          董其昌的意思,就是北宗畫著色山水,越畫越衰微,而南宗畫水墨山水,越畫越昌盛。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董其昌提出了一個超自然的解釋:“所謂畫之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P>

          董其昌把繪畫和“生機”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就讓他自己的學說生機無限了。生機如何表現(xiàn)?答案就是長壽。畫有生機,畫家就長壽,黃公望活了八十多歲,董其昌自己也活了八十多歲,這在古代都是極罕見的高壽了,頗有說服力。董其昌之后,清初的“四王”繼而追隨,也都活得挺長,四個人三個活到八十,最短命的王原祁也活了73歲。于是這種畫水墨山水能修身養(yǎng)性以致長生的學說,一發(fā)而不可收。

          古代的文人畫家,很多都是官員出身,往往要到五十多歲才開始有空閑時間來畫點畫,如果畫畫能修長生,那自然是好到不能再好了。中國人自古就對“養(yǎng)生”二字沒什么抵抗力,那時候也沒有什么科學主義的概念,于是董其昌說什么,后面人就信什么。結果就是董其昌的“南北宗論”統(tǒng)治了中國畫壇三百多年,畫家一代代地越來越偏重筆墨,離宋代的秀麗工筆也越來越遠。直到上個世紀,幾代書畫研究者用更科學的方法,才重新厘清了中國書畫史的脈絡。不過董其昌對中國書畫的影響,依然不可忽視,而且還將繼續(xù)延續(xù)下去。

          董其昌不光是一位理論家,也是實踐者,他的一生留下了大量書畫作品。這些作品自明末以來就是人們珍視的寶物,而且不斷有偽作產(chǎn)生。上海博物館是世界上收集董其昌作品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本次特展上又借展了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的董其昌名作,可謂是蔚為大觀。

          董其昌的一大特點,是他的書法繪畫在名義上都追求“古意”,很多作品都是學習古人的臨摹。但他的臨摹,無論書法還是繪畫,都無意重復模仿任何一家的風格,他要的是自己的風格,他只是用古代畫家的作品當創(chuàng)作材料,重新組構出屬于董其昌個人的作品。

          本次展出了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的董其昌《青卞圖》,作于1617年,董其昌時年62歲,正是藝術巔峰時期。這幅作品高達2.25米,是董其昌最大的作品之一,僅次于臺北故宮的《夏木垂陰圖》。董其昌在題跋里說這幅圖是仿董源筆意,但是從構圖和緊密的筆墨皴法看來,應該是仿王蒙的《青卞隱居圖》,從兩幅圖的名字上也看得出來。

          本次展覽的下半期,元代王蒙的《青卞隱居圖》也展出了。兩幅一比,王蒙畫功要精妙得多,皴法細膩,氣韻高雅。董其昌則以特點取勝,超大幅,而且一看就是董其昌的筆墨。董其昌大概也發(fā)現(xiàn)自己在畫功上有所欠缺,所以他在題跋里根本就沒提王蒙。

        董其昌 《燕吳八景圖》之《舫齋候月》

          筆者最欣賞的董其昌作品,是繪于1596年的《燕吳八景圖》。那一年董其昌在北京當皇長子朱常洛(后來的明光宗)的老師,出入大內(nèi),并且看到了眾多高古真跡。他模仿古人筆意,畫下了一套描繪北京和上海松江風景的圖冊,送給友人。這套圖不光有水墨,還有著色山水、人物舟楫等,每一幅都不一樣,各自生動。這是董其昌理論未成,天生才氣煥然筆下時的珍貴作品,漂亮而不刻板,是真正的生機盎然。

         

        版權與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wǎng)絡媒體,版權歸原網(wǎng)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fā)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fā)現(xiàn)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nèi)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乱人伦人妻无码视频在线播放,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在线视频,日韩精品无码自拍第15页,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列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 唐宋時期書法和繪畫是兩條路子,董其昌另辟蹊徑,建立繪畫新規(guī)則-鑒賞收藏-中國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