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爾拜因葬于何處 作品透露生死觀和倫敦生活信息荷爾拜因《死亡之舞》之一 小漢斯·荷爾拜因 (Hans Holbein der Jüngere,約1497年-1543年11月29日以前)是北方文藝復興時期的一顆明星,在瘟疫肆虐的年代,他直面死亡和恐懼的。然而,在1543年因病逝世于倫敦后,卻被葬在不知名的墳墓之中?!缎l報》藝評人喬納森·瓊斯近幾個月在倫敦尋找荷爾拜因的遺骨。在畫家去世近500年后,找到遺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確實感受到他發來的信息,從他部分充斥著的尸體和骷髏的作品中,依稀可以感受彌漫的陰影和他的生死觀。 荷爾拜因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明星, 他出生于巴伐利亞的奧格斯堡,自小跟從父親老漢斯·霍爾拜因學習繪畫,后來他和哥哥一起來到瑞士巴塞爾,在那里他遇見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伊拉斯謨委托他為自己的諷刺作品《愚人頌》繪制插圖,同時還為馬丁·路德翻譯的德語《圣經》繪制了插圖,并為巴塞爾市政廳繪制壁畫。此后,他以英國君主亨利八世大臣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北方文藝復興代表人物之一,1516年用拉丁文寫成《烏托邦》一書)的座上賓的身份來到英國。在英國他的藝術贊助人包括了亨利八世首席國務大臣托馬斯·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2015年英劇《狼廳》的主角),這也讓荷爾拜因在英國名聲鵲起,他為亨利八世和他的朝臣們繪制了許多肖像,并為其設計朝服。亨利八世還派他為克里維斯的安妮(1540年結婚;1540年宣布無效)畫像,以幫助國王決定是否娶她為自己的第四任妻子。1543年,荷爾拜因正在為亨利八世畫一幅肖像時,感染瘟疫在倫敦去世,年僅46歲,他在1543年10月7日寫下的遺囑,在遺囑11月29日附件上注明他“最近已經逝世”,當他安葬何處卻至今成迷。 荷爾拜因,《伊拉斯謨像》,1523年,倫敦國家美術館藏 荷爾拜因,《托馬斯·莫爾像》,1527年,紐約弗里克收藏館 很少有畫家能像荷爾拜因那樣觀察,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他的作品,會發現死亡永遠在身邊的發出警告。在倫敦國家美術館藏的《出訪英國宮廷的法國大使》(The Ambassadors)中,法國派駐英國大使丁特維爾(Jean de Dinteville,左)和英國外交官、主教塞爾維(Georges de Selve,右)都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時期,他們穿著華麗的皮草,周圍是科學和文化的象征,從日晷、地球儀到魯特琴、唱頌集應有盡有。在華美的綠色窗簾的映襯下,呈現出完美、發光的細節。 荷爾拜因,《出訪英國宮廷的法國大使》,1533年,倫敦國家美術館藏 或許是為了強調這一點,荷爾拜因還創作了一系列名為《死亡之舞》(The Dance of Death)的木刻,在這些木刻中,骷髏打亂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他還把基督畫成一具正在腐爛的尸體,在畫面中,基督身體甚至沒有復活的暗示——它只是一個死人,他的臉正在變灰,腳也染上了綠色。當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巴塞爾看到這件作品時,他驚呆了:“為什么,一個人信仰會毀于一件藝術作品?!?在小說《白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為其中的角色寫下了這樣的臺詞。 荷爾拜因,《死去的基督》,1520-1522年 荷爾拜因多次以畫筆描述了死亡,而他自己也身陷于倫敦瘟疫之中。 根據17世紀傳記作家卡雷爾·范·曼德(Karel van Mander)的說法,在死于瘟疫前的幾周,他立了一份遺囑,撫養他在英國的兩個私生子女。 荷爾拜因《死亡之舞》中的“死神和修道院長” 雖然他的作品熠熠生輝,但他死后,遺骨的確切位置是未知的,而在如今的倫敦,似乎還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倫敦圣奧拉夫教堂后的墓地入口 在荷爾拜因時代,疾病盛行。平均壽命約為35歲,所以40歲以后,荷爾拜因似乎就開始為死亡做準備。正如《大使》中法國大使丁特維爾的帽子上戴著骷髏徽章,荷爾拜因對死亡也表現出同樣的接受態度,他在奧爾德蓋特的居所中立下遺囑,他意識到生命會像“死亡之舞”中被骷髏侍者打斷的宴會一樣。 荷爾拜因,《亨利八世》,1536年,西班牙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藏 荷爾拜因之死,也許是他與“怪物國王”亨利八世發生了沖突。1543年,亨利八世對他的宮廷藝術家并不滿意。在亨利八世迎娶不曾謀面的第四任妻子的克里維斯的安妮前,曾派荷爾拜因為安妮畫像,荷爾拜因帶著一幅可愛的畫作歸來,為此亨利八世請音樂家演奏來慶祝。但當見到安妮本人時,亨利八世聲稱安妮太丑,無法與她共眠。不過,卻沒有任何關于荷爾拜因受到懲罰的記錄。沒有記錄也許是因為在都鐸王朝藝術家的地位低下。盡管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在意大利授予禮遇,但在當時的英國,藝術家只是體力勞動者。亨利八世的眼中,除掉荷爾拜因如同除掉不合格的廚子一般。 荷爾拜因,《克里維斯的安妮》,1539年,盧浮宮藏 不過在位于倫敦橋和南華克橋之間的坎農街鐵路橋(Cannon Street Bridge)的橋墩上,卻有著另外一種可能。在此有一段被遺忘的歷史。文藝復興時期,這里是德國漢薩同盟(German Hanseatic League)的商人社區。荷爾拜因創作的肖像包括有一些漢薩同盟的知名商人,他也在此獲得了不菲的傭金。其中就包括現藏于柏林畫廊(Gem?ldegalerie)的喬治·吉斯(Georg Giese)的肖像。 荷爾拜因,《喬治·吉斯肖像》,1532年, 柏林畫廊藏 此時,豁然發現,這位被認為“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只是一個倫敦的“外鄉人”,他屬于德國社區的一部分。這也許也是他的墳墓不為人知的原因——在都鐸時代的英國,外國人被稱為“陌生人”。1517年的倫敦發生了針對外國人的“邪惡五月”暴動,雖然不久后平息。但也引發了“荷爾拜因是不是不僅因為他是瘟疫的受害者而被扔進坑中,還因為他是一個‘陌生人’而被扔進坑中?”的猜測。荷爾拜因是否值得擁有紀念碑?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但是,難以置信的是死后被投入萬人坑中。 荷爾拜因自畫像 當時荷爾拜因所生活的奧爾德蓋特區域的圣安德魯井下教堂(St Andrew Undershaft),如今位于倫敦金融城地標建筑“小黃瓜”(圣瑪莉艾克斯30號大樓)之下。教堂后有一處舊墓地的遺跡。如果荷爾拜因葬在城市中心的這個小空間里,似乎充滿了詩意——這是一個思考的場所。在午后的陽光下,一些白色的東西在小院中黑土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其中有一塊看起來像牙齒脫落的、人的下顎骨,還有一些其他散落的骨頭。也許它們是被碾碎的肥料的一部分,或者是被食腐動物挖出來的遺跡。 倫敦“小黃瓜”附近的圣安德魯井下教堂 在荷爾拜因去世近500年后,找到他遺骸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但確實感受到他發來的信息。他帶有骷髏形象的作品,也提示了當下的世界。雖然霍爾拜因的葬身之地依舊沒有找到,但一些有關霍爾拜因在倫敦生活的信息把我們帶回了他的藝術領域,并為逐漸開啟謎團。 荷爾拜因《死亡之舞》之一 注:本文編譯自《衛報》,作者喬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為藝評人,本文原標題為《荷爾拜因的尸骨在哪?我把時間花費在藝術史可怕的謎題上》
版權與免責聲明:【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版權歸原網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現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
![]() |
![]() |
![]() |
![]() |
![]() |
![]() |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