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5/19 15:54:58 來源:光明日報
【藝旅回望】
為新的事物,尋找新的筆法,實現(xiàn)新的畫面,展現(xiàn)新的氣象?!獏琴纾?914年—1970年)
為紀念吳夔誕辰110周年,“出?!獏琴缢囆g回顧展”于近日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展覽展出吳夔的美術創(chuàng)作、研究著作及相關史料共百余件?;厮輩琴绲乃囆g生涯,我們得以一睹他在藝術家與革命者的雙重身份下的藝術實踐與理想信念。那些不同畫種、不同風格的美術作品,體現(xiàn)出他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與豐沛的創(chuàng)造力。
自幼學習中國畫的經歷給了吳夔最初的藝術啟蒙,也為他的筆墨語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33年,吳夔進入上海美術??茖W校(南京藝術學院前身)西畫系學習西畫技法,東西方繪畫語言的相互融合,建構起他的美學思想與創(chuàng)作理念。這既影響了他在抗戰(zhàn)時期的一系列藝術實踐,也決定了他在1949年以后,于“新中國畫”探索過程中的諸多藝術主張,為其兩個重要人生階段的藝術創(chuàng)作注入了不同維度的“現(xiàn)代性”特征。
吳夔于1940年前后創(chuàng)作的一批水彩寫生作品極具化合中西的特色。這些畫作反映出他對于西方透視原理的深刻認識和對于色彩的敏銳感知。同時,他以寫意的筆觸點染自然中的詩意,用中國傳統(tǒng)書畫的運筆,結合西畫的廣闊色域,構建出富有韻律的畫面。如在《傍晚的濃云》《泊》《雨歸》中,他以重色勾寫樹干、蘆葦、電線桿等物象,并將其置于畫面的醒目位置,用這些自然入畫的“線”引導觀者的視線,營造畫面空間。而在這些由“線”構成的堅實骨架外,是色彩在薄透與高飽和之間的自如轉換,使得豐富的線條與色塊交織成詩。無論是日暮沉郁的幽靜還是水色映日的清澄,吳夔皆能以自由靈動的運筆將其描繪得入木三分。
魯迅曾說:“美術可以表見文化。美術可以輔翼道德?!彼J為美術“即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之謂”??箲?zhàn)期間,吳夔深度參與策劃和實踐的諸多藝術活動,正與此理念相契。他在艱難的條件下因地制宜地以版畫、漫畫、壁畫、話劇、歌詠、編刊等方式從事抗戰(zhàn)宣傳,力求打破不同藝術門類間的界分,生發(fā)出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將抗戰(zhàn)思想傳播到中國的每個角落。
“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痹隰斞傅挠绊懴拢瑓琴绶e極投身到新興木刻運動中,將版畫藝術推向家鄉(xiāng)貴州,引入課堂教學,并牽頭創(chuàng)立繪畫木刻研究會。知名文化學者樂黛云曾回憶道:“當年學校有一位美術老師叫吳夔。他用當地出產的白黏土做各種小巧的壇壇罐罐,然后用一枚銅錢在上面來回蹭,白黏土上就染上了一層淡淡的、美麗的綠色。他又教學生用木頭雕刻簡單的版畫,刻的大都是肌肉隆起的臂膀,還有正在吶喊的、張開的大嘴?!睆闹凶阋妳琴鐚τ谒囆g的鉆研。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畫創(chuàng)作正面臨傳統(tǒng)筆墨語言如何與時代主題相適應的困境,這也為吳夔的藝術探索指明了新的方向。一方面,他在創(chuàng)作中借助西畫的透視原理拓展場景的縱深,并以傳統(tǒng)骨法用筆支撐畫面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他積極與江蘇地區(qū)一批頗有造詣的中國畫家一起探索傳統(tǒng)中國畫的轉型,形成了新語言體系創(chuàng)建中極為重要的美術現(xiàn)象,為日后“新金陵畫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在吳夔的中國畫作品中,極少出現(xiàn)凸顯個人形象及特質的英雄主義造像,他力求將每一個獨立的個體聚合為時代建設中的鮮活群像來加以表現(xiàn),試圖呈現(xiàn)出一個時代的整體面貌。從吳夔于20世紀50年代在廠礦、農村記錄下的百余幅勞動場景速寫中,可看出其“文藝要為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的藝術理想。作品《農村小學》生動地表現(xiàn)了課堂一景。畫面中,不同年齡的孩子們共處一室,姿態(tài)各異、天真自然。吳夔十分善于表現(xiàn)畫外之音,如近景中桌上的竹籃與桌邊斜放著的扁擔等農具,述說著課堂之外的勞動生活;教室上方的大面積留白,營造出一個無限開闊的空間,那里不僅回蕩著朗朗的讀書聲,更預示著孩子們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吳夔的一生,自覺于時代風浪中不斷求索,走過了民族救亡與藝術革新的跌宕歷程。其在抗戰(zhàn)時期藝術實踐中的先鋒性與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發(fā)展“新中國畫”上的探索實踐,都是對“現(xiàn)代性”的不同詮釋與表達。當我們再次回顧吳夔的藝術人生,那些極富時代氣息的經典作品,無疑能為今天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們帶來新的啟迪。
(作者:朱清之,系“出?!獏琴缢囆g回顧展”策展人)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