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108頁 共3213條
|
|
“攵慶版”嘉慶通寶
時間:2007/4/16
清代錢幣中的嘉慶通寶,馬定祥先生在批注《歷代古錢圖說》時說到,嘉慶通用錢慶字底部攵均少一橫,唯見一小平祖錢書作攵。這說明,他尚未見過書作“攵”的母錢、樣錢和通用錢。
從丁福保先生的《古錢大辭典》到以后出版的各種錢譜上,也都沒有收錄這種慶字底部書作“攵”的版式錢。我姑且稱這種慶字底部書作“攵”的嘉慶通寶為“攵慶版”。
其實,“攵慶版”的嘉慶通寶,除馬定祥先生所見小平祖錢外,還有通用錢存世,在我舊藏中即有一枚。此錢徑2.5厘米、穿0.6厘米、厚0.1厘米、重4.5克(圖上)。它不似母錢,可能是樣錢或初鑄大樣。多年來,我在各地錢幣市場留心尋覓,又獲得一枚,此錢徑2.4厘米、穿0.5厘米、厚0.1厘米,重4.2克(圖下)。它應(yīng)是通用錢。有趣的是,這兩枚“攵慶版”,同為寶泉局所鑄,竟有兩種版別。圖上是雙點通,寶字下部的繁體貝,下面一橫不連右面一豎,開了口。兩點一長一短。圖下則是單點通,下面一橫連著右面一豎,不開口。兩點一樣大小。它們背穿上各有一星點。
這兩枚錢幣實物,見證了早年曾鑄行過“攵慶版”通用錢。但據(jù)嘉慶七年修纂的《戶部錢法則例》記載,寶泉局及直隸、山西、陜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云南、貴州、江南等省局,每年鑄錢六百零七萬四千零二十八串,伊犁局為一千五百串,寶源局和四川、浙江兩省還不知確數(shù),如全部鑄足,數(shù)量超過北宋元豐版。鑄錢這么多,為何“攵慶版”這樣少?
究其原因,我想恐是鑄錢工藝問題。因自明代中葉以后,錢文書體都以工匠為主,寶泉局最初鑄行“嘉慶通寶”錢,一定是使用慶字的規(guī)范寫法,即慶字底部寫作“攵”。但規(guī)范的寫法字形瘦長,像窈窕淑女的細腰,少了陽剛之氣,更重要的是,慶字長了,其他三字也不能短,否則很不協(xié)調(diào),若四個字都那樣苗條,既增加布局的難度,又無法達到審美的要求。于是,聰明的工匠想到了“偷工減筆”借鑒前人鑄錢時在錢文上省筆的做法,將慶字底部的“攵”,減去了一橫,并無大礙,倒使慶字變得體態(tài)豐腴,更好看一些。
因此,“攵慶版”被淘汰不用。中央戶部如此,各省自然仿效。這版式鑄行時間短,數(shù)量少。即使有部分流傳下來,也因只有細小筆畫的變化,或是在流通中文字磨損而不為人們注意,所以難得一見。(信息來源:新民晚報 徐云子)
版權(quán)與免責聲明:【聲明】本文轉(zhuǎn)載自其它網(wǎng)絡(luò)媒體,版權(quán)歸原網(wǎng)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fā)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fā)現(xiàn)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nèi)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