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5/16 20:55:12 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wǎng)
油畫《故宮后院》1962年
現(xiàn)今中國畫壇界的繁榮是這幾十年來藝術界的一大成就。中國的繪畫界在短短百年時間里,完成了西方兩千年的藝術迭代。在這其中,老一輩的畫家用其真誠之心,扎實的畫技,純粹的藝術審美,創(chuàng)造了一個純凈少欲的時代。懷念純真的年代,純真的藝術,純真的老一輩藝術家們。
劉克敏先生是中國第三代畫家群像中獨特的一員,也是上海油畫創(chuàng)作代表性畫家,他用印象主義的繪畫語言創(chuàng)造了詩一般的繪畫作品,成為中國畫壇里富有詩意的老藝術家。
60年代中期,央美開始實行導師工作室制。油畫系有三個工作室,分別是:
吳作人先生的第一工作室,注重民族和本土風挌的探討;
羅工柳先生的第二工作室,側(cè)重蘇、俄的寫實性傳統(tǒng);
董希文先生的第三工作室,強調(diào)畫面的表現(xiàn)性和個性化彰顯。
劉克敏選擇了第二畫室,主導教師有留蘇歸來的林崗先生、鄧澍先生、李天祥先生,從馬克西莫夫在中國開設的油畫訓練班畢業(yè)的鐘涵、杜鍵、詹建俊、聞立鵬等先生。
因為當時正倡導“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創(chuàng)作方法,所以這一工作室的師資力量很強。選報的學生也較多。
劉克敏性平和,畫風嚴謹,所以很自然選擇了第二畫室。和他同一畫室的還有邢國珍、張立國、葛鵬仁等,入學時寫生的小油畫,已畫得很有印象主義味道了!
那一時期,中央美院各個系的造型和色彩路數(shù),大體上是相同的:素描上是契斯恰柯夫那一套:講究從整體上觀察、剖析和刻畫對象;色彩上注重彼此間的和諧、統(tǒng)一,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冷暖對比要講究“在微妙中見變化——整體看去,是一派和諧、優(yōu)雅的灰色調(diào)”。
先生從來都不認同給他戴上蘇派這頂帽子,盡管他的老師們是留學蘇聯(lián)的畫家,但他們卻并未將蘇聯(lián)的模式強加給學生,學生們的取向和追求都是自由的。顯然先生深受印象主義的影響,且印象派對光和色的運用與研究深入他的一生。
劉克敏先生曾這樣寫道:“光,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它不僅使我們看到了眼前的一切,而且使我們感受到了豐富、空靈、層次、運動、氣氛、魅力......生命似乎是有聲的,像音樂。”他還寫道:“陽光的表現(xiàn)是印象主義的一大貢獻。并非在印象主義之前的畫家不畫陽光,但他們或者以室內(nèi)光方法表現(xiàn)陽光,或者也似乎注意到了外光的某些特征,但畢竟還未從根本上抓住要害,因此陽光仍未輝映起來。印象主義有了關于光現(xiàn)象的全新理論武裝,具有了一定全新的對光、色的洞察力,又從技術上找到了富有表現(xiàn)力的全新方法,于是,在他們的畫面上,陽光終于顫動起來了?!?
先生本質(zhì)上是一位激情畫派的畫家。他的激情源自對自然界,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喜愛,而印象主義對光和色的運用恰好與畫家對鄉(xiāng)野感受不謀而合。面對一個景致,他總能找到一個特殊的構圖,這構圖里“光”是必然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陽光下、月光下、陰天、陽光順光,逆光、側(cè)光、早晨、中午、黃昏,這些光映襯著景致,在他的畫面里產(chǎn)生了奇妙的色彩變化。而對于色的理解和運用,畫家的感悟也是獨特而犀利的,他寫道:“鮮艷二字用以寫文章,它可以替我們囊括一切,而在色彩審美中,它的內(nèi)涵卻相當有限。鮮艷的顏色可能是美的,鮮艷的顏色不見得都美,更多美的顏色并不‘鮮艷’。油畫家從不簡單地追求鮮艷,他們忌諱色彩奪框而出。他們追求的是色彩的響亮,響亮所展示的微妙感覺和精深學問,絕不是‘鮮艷二字’所能描述。對顏色和效果的關切,是畫家終生的追求之一?!?nbsp;
在先生的作品里,因為有了對色彩和光的飽滿詮釋,畫面因此而富有了詩意和故事——風景不再是簡單的景致,正如先生最喜愛的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在他的畫筆下,已然是一幅幅的如歌詩篇。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整個社會文化和現(xiàn)在截然不同。那時,山東海邊農(nóng)民的屋頂是用海草做的,蘇州河道旁的房子是黑色和灰色的墻,古老的街道保持著百年的原樣,人們在河里洗衣服,鄉(xiāng)村沒有樓房和商業(yè),一切都是質(zhì)樸而單純的,就是因著這份樸素的力量促使畫家在十幾年間一次次深入鄉(xiāng)野。時隔半個世紀,當我們再次從畫作中看到這些早已不復存在的景象時,才能領悟真正的懷舊無關乎物質(zhì),而是一份深切的情懷,那是一種精神的寄托。
響亮的灰調(diào)子始終是劉克敏先生對色彩的追求?;叶懥?,灰而濃郁,灰而豐滿,在微妙多變的灰色階中融入明亮的通透感,從先生的油畫人體作品里可以看到,這些飽滿的灰得到了充分運用。
在先生的油畫繪畫中,一直堅持使用強烈而濃厚的筆觸。他不是看不見皮膚是透明的,桃子是毛茸茸的,只是他不愿意那樣去解讀,他更愿意讓筆觸肆意在畫布上留下濃厚的印記,從而形成濃厚的畫意。豐滿的筆觸和響亮的灰調(diào)子是他一直的追求,最終也成就了他的詩意的畫風。
演員們一旦站在聚光燈下,就會進入興奮表達的狀態(tài),先生也有相似之處。只要他面對真實景物拿起畫筆時,他就激情澎湃,對表現(xiàn)主體他是那樣地興奮的,靈思泉涌,當下的感受和思考即興躍然畫布上。先生總是能在平凡的景物前尋找不平凡的色彩關系。當九十年代初誕生數(shù)碼相機后,他也趕時髦買了一臺,想著用數(shù)碼相機來抓拍更多的景致后回畫室創(chuàng)作。事實上,當回看那些數(shù)碼相片時他沒了激情和表達的欲望,至此,他始終堅持面對真實的實物,用當下的感受直接進行創(chuàng)作,先生認為只有肉眼所見的光和色,才能傳達出最鮮活和微妙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劉克敏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卓有成就的環(huán)境藝術家。1979年,張汀、袁運生等畫家創(chuàng)作的以云南潑水節(jié)為題材的大型環(huán)境壁畫《生命的贊歌》于首都機場大廳落成,在美術界引起極大震動。面對我國剛剛起步的環(huán)境藝術,在上海同濟大學建筑系任教的劉克敏坐不住了。
經(jīng)典的藝術都是相通的,劉克敏先生設計的壁畫有百余幅。它們都是出自于先生的手繪稿,繼而由工匠用手工打造而成,某種意義上,先生的壁畫作品不經(jīng)意間體現(xiàn)了artdeco的精神所在:戲劇性裝飾效果,新型材料,手工制作。他將現(xiàn)代風格與精細的工藝和豐富的材料相結合,表現(xiàn)華美、魅力、奔放以及對社會和技術進步的信念。劉克敏先生在壁畫設計中采用了不銹鋼、杜邦石和鑲嵌木材等新材料,達到戲劇性的裝飾效果。它們代表了上世紀90年代后的時尚,營造象征繁榮和成熟的優(yōu)雅美學。
1990年,上海率先建造城市地鐵,先生為90年代的上海地鐵一號線和二號線六個站點設計了壁畫。在這一系列的壁畫設計中,先生大膽嘗試了多種材料的運用,創(chuàng)造不同的質(zhì)感語言,將現(xiàn)代化和工業(yè)化的產(chǎn)品賦予了時代的溫度。九十年代初期的上海市民不再需要擠公交,人們愉快地享受著現(xiàn)代城市的便利,每天進出地鐵站點都能看到劉先生設計的巨幅壁畫,家喻戶曉。如今這些壁畫都在重新裝修中不復存在,但它們卻是永遠印在上海人民往昔美麗生活的記憶中。
終其一生,先生始終用一顆真誠的心去畫他所見,還原繪畫藝術最初的本真,用自己的眼和心賦予畫面美的氣韻,這種真誠樸實之作也只屬于那個年代。那時的畫家不必去思考如何出奇制勝,如何驚世駭俗,或如何用哲學的文字來解釋作品的真意,他們只需要對繪畫保持永遠的初心,他們只需要對自己的初心負責,這也是繪畫的本源之所在。
這樣的一種審美的體驗,就像閉上眼睛欣賞一曲鋼琴、一曲吉他、亦或一曲巴松管的演奏,悠然、恬適。
你會慢慢進入畫境,你會為畫中的氛圍和氣場所感染,你會被它們所陶醉。
是的,劉克敏為我們留下的這些作品,因為浸透了他熾熱的情感,對生活、對自然、對人生、對藝術、對友誼的真誠和愛戀,于是,便成就了這樣一份藝術遺產(chǎn)。
它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為我們所珍視!
劉克敏(筆名劉克)簡介
中國第三代油畫家,著名畫家,環(huán)境藝術家,教育家。
1938-2022 出生于河北唐山市
1965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yè)(第二工作室)
1965年起任教于同濟大學建筑系。教授,碩士導師。
作品多次參展于上海市美術作品展,并參展全國宣傳畫作品展、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全國首屆壁畫大展(2004年),取得壁畫“春華·秋實”獲銅獎。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