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及文化傳承】從“龍門金剛,飛天仙女”,一起看龍門石窟九朝古都洛陽,曾是中國版圖中央的一塊磁石。 她能聚金銀。由漢光武定都,至唐明皇中興,幾度繁華,與長安交相輝映,構成中國中古時期的經濟軸心。 河南洛陽,老君山。傳說中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在此地歸隱修煉,唐太宗李世民特將該山賜名為“老君山”。圖/VCG
北魏,泥塑人面像,洛陽博物館藏。洛陽永寧寺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永熙三年(公元534年)遭雷擊焚毀,據研究,永寧寺木塔通高約147米,如果留存至今,應是世界最高的古代木結構佛塔,圖為永寧寺塔基附近出土的泥塑佛像,與同時期龍門石窟造像風格相近。 攝影/動脈影
北魏孝文帝時期,洛陽城內已是寺院林立(佛寺共計1367所),僧尼十萬余眾。北魏皇室崇尚佛教,一直秉持開鑿石窟寺的傳統,開工前的選址十分重要,關乎佛窟“法力”的強弱盛衰。
之后的北魏宣武帝、孝明帝時期,權貴們又開鑿了賓陽中洞、蓮花洞、火燒洞、皇甫公窟、彌勒洞等窟。
此時的龍門,堪比琳瑯滿目的珍寶商店,佛龕、碑刻、佛塔等佛教石雕藝術,不僅是撫慰人心的奢侈品,也反映出功德主的趣味,為龍門石窟打上時代烙印。
北魏遷都洛陽后,造像受漢化改制和南朝士族文化影響,大多呈面相清秀、體態瘦削修長的“秀骨清像”,如賓陽中洞前壁窟門南側上層的維摩詰像,頭戴籠冠,身著寬松飄逸的褒衣博帶式漢風服飾,斜倚隱囊,側臥榻上,手揮麈尾,其滔滔奮髯,倨傲自負的神色栩栩如生。
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玄宗執政的盛唐時代,龍門造像活動達到巔峰。因天下相對太平,社會財富增長,龍門造像已非權貴專享之事,普羅大眾也廣泛參與其中。
據造像題記顯示,唐代龍門石窟的功德主身份十分多樣,如商業行會出資修建的北市絲行像龕、北市彩帛行凈土堂、北市香行社;街坊鄰里合伙修造的思順坊老幼造像龕;僧尼營造的如西京法海寺寺主惠簡造惠簡洞、內道場沙門智運造萬佛洞;外國人開鑿的新羅人像龕、吐火羅僧寶隆像龕;奴婢修建的奉先寺家人造像龕等等。
唐代石窟中,雕造品質最精良,規模最龐大的,仍是皇家石窟。其中最知名的杰作,是盧舍那大像龕(奉先寺),其主尊盧舍那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高1.9米,是龍門石窟中最高大的造像(龍門最小的佛龕高1.9厘米,龕內坐佛高1.3厘米,位于古陽洞南壁下層)。
唐代《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像龕是唐高宗下令建造,當年皇后身份的武則天捐兩萬貫脂粉錢資助,有人計算,盛唐一文(枚)銅錢的購買力相當于人民幣0.5元,一貫錢是1000文,兩萬貫的購買力約等于今日1000萬元人民幣,堪稱一筆巨款,而這只是工費中的一筆而已。
因盧舍那大佛法相慈祥典雅,面貌豐滿圓潤,民間傳說其是依據武則天面容雕鑿的?;适页蓡T所開石窟還有魏王李泰造賓陽南洞正壁大像,紀國太妃韋氏造敬善寺石像龕等。 并非所有皇家石窟都臻于完美,因政局變幻,宏大的皇家造像也會被廢棄,如鑿造于武周時期的摩崖三佛龕,其內共七尊造像,均未完工。三大佛像并列而坐且彌勒居中,這種三佛題材在中國石窟造像中實屬罕見。工程規模宏大卻半途而廢,且無任何文字資料可以考證。 攝影/石耀臣
在唐玄宗時,據盧舍那像龕《大唐內侍省功德碑》記載,內侍省高力士等百余宦官,為皇帝造阿彌陀像,祝唐明皇萬壽無疆,祝大唐國運昌隆,萬萬沒想到,玄宗時代竟是盛唐絕唱,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力每況愈下,龍門石窟也由此日益冷清了。 萬佛洞觀世音菩薩像。雖面部殘損,但是依然可以看出他的優美身姿,梅蘭芳大師參觀龍門石窟時曾被他吸引,并在《洛神賦》的表演中得以引用。被稱為“東方維納斯”。 攝影/趙亮
與龍門石窟結緣的文化名人眾多,名聲最大的,要數唐代詩人白居易,他晚年在洛陽任官,不僅出重金重修龍門香山寺,而且自號香山居士,結交一眾洛陽名士,包括136歲的李元爽和95歲的僧如滿,他們于會昌年間歡聚香山寺,白居易請來畫師,為每位老人畫像,并附上各自詩作,稱作“九老圖詩",為后世文人效仿。
龍門石窟看經寺,位于龍門東山萬佛溝北側,是唐武則天至玄宗時期開鑿的一座皇家洞窟。有世界上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的29尊唐代石刻羅漢像。這是龍門石窟內文物極為珍貴、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極高的洞窟。 攝影/趙亮
唐代詩人劉滄《題龍門僧房》詩云:“靜室遙臨伊水東,寂寥誰與此身同。禹門山色度寒磬,蕭寺竹聲來晚風。僧宿石龕殘雪在,雁歸沙渚夕陽空。偶將心地問高士,坐指浮生一夢中?!泵鑼懥硕U窟中僧人修行的種種心境。
生于斯,亦沒于斯,唐窟中有94處瘞窟,是存放僧人骨灰的所在,如東都景福寺威儀和尚靈覺、東都寧剎寺比丘尼惠燈等,均藏魂于此。 夜色下的龍門石窟,莫名有種玄幻的感覺。圖/VCG 龍門石窟,不僅承載了人們太多的信仰渴求,而且見證了中國歷史的滄桑巨變。神話雖荒誕,卻也反映現實,沒有自然母親的恩賜,就沒有人為之美的雋永。經年累月中難以計數的財力付出,方營造出宏大的佛教殿堂。從貴族壟斷,到全民共享,信仰被擺上“龍門集市”的貨架,林林總總,待價而沽。
龍門石窟賓陽北洞中的主尊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伸出三根手指,但由于拇指被破壞,所以如今呈現出來的手勢像極了人們現在拍照時伸出的“剪刀手”。圖1/VCG ;圖2攝影/袁蓉蓀 文物做為歷史文化和傳統承載物的一種,它所包涵的歷史文化內容是其他任何事物所不能替代的。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傳統文化要想很好的得以傳承,往往有實物的配合,效果才能比較理想,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精髓。因此我們在文化傳承中必須重視文物保護工作,保護好文物古跡是文化傳承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所有被稱為文物的產物唯有的一個共同點,就是不能再生產,只能最大限度地將其長久地保存下去。隨著時間地境遷,自然環境地不斷變化。紡織品和紙張的腐朽、染塵、蟲蛀和霉變,古建筑群木質構件的腐朽,石質類文物的風化,彩繪陶器、壁畫的褪色剝落,金屬類文物的有害銹蝕、金銀器的蛻變;大批古文化、文物遺址、古墓遺址、革命文物遺址、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出土的珍貴文物都遭受到嚴重的的破壞和損壞。
第一文物修復研究院
嘉利控股集團第一文物修復研究院,是由故宮博物院古字畫修復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原修復室主任張旭光、研究員祖莪、武亞麗、常潔、周博、周玉世等多名國家頂級修復專家組成。修復業務范圍包括文物、 中國字畫、油畫、瓷器、漆器、玉器、青銅器、古家具、唐卡、古玩等藝術品/文物修復。目前,已定點修復或外派修復 元、明、清各代文物字畫 686件(幅),為搶救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 北京嘉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簡稱嘉利文化)隸屬于嘉利控股集團。是一家為簽約藝術家提供商業化運營的專業服務機構;一個藝術消費、理性收藏、合理投資的藝術品交易與交流平臺。 嘉利文化從傳統的藝術品掃描、裝裱、修復三大業務體系,以及為簽約藝術家提供藝術品展覽與銷售、寫生基地藝術創作、藝術沙龍、書畫筆會、學術交流與研討等形式的常態化商業活動,拓延至藝術衍生品商業開發、藝術商業授權、藝術文創IP商業化運營,同時,銜接書畫藝術教育業務體系,全面升級并打造嘉利文化簽約藝術家商業包裝運營體系,并基于全鏈路用戶運營的指導思想,不斷優化調整簽約藝術家資源的商業化盈利模式。 最重要的 ↓ 想要獲取更多關于藝術的 最新消息或者收藏藝術品相關問題 請點擊下方聯系方式 嘉利文化誠摯為您服務
掃碼關注我們
網址:www.jlwhsz.com
版權與免責聲明:【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版權歸原網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現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
![]() |
![]() |
![]() |
![]() |
![]() |
![]() |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