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7/2 20:34:47 來源:西泠拍賣
西泠拍賣成立二十周年
吳德昇榮獲中國玉石
雕刻大師二十周年
千萬級巨作《十八羅漢》
玉雕大師吳德昇
南人北相海派精神
數(shù)十年積累
用時十年
分享世眾
允之一睹 無不驚嘆
世間修行,可能到達高低不同的諸多種境界,每一種境界稱為一個果位。或坐,或臥,或站,姿態(tài)不同,有與獸相伴,有手執(zhí)長杖,有仰天長嘆,有靜坐冥思,有和睦慈愛,有瘦骨嶙峋,有豐腴肥胖。
欣賞一座城的成就,找尋時代的記憶符號,體會規(guī)劃的敏感和巧雕,如賞玉般品味色度、潤度、細度,整體塊面,留意著細節(jié)處流暢、曲折、粗獷、細密、穿插、順勢的手法。
2008年,享譽海內(nèi)外的上海玉石雕刻廠因市政建設動遷退出上海地圖。自1958年建廠整五十年。五十年代開工建設的地鐵工程試驗至此時,1號線漕寶路站已打通這個城市血脈,輸送著千萬人流。
海派文化在滄海橫流的歷史變遷中,保持著世界認同的格調。城市中每個忙碌的身影,又責無旁貸地被中華文化、人類共享的大燈照亮前行。
立在時代發(fā)展的樞紐,交通匯聚,人們可以方便快捷地進行出行規(guī)劃,但又有幾個能明確地做出人生的選擇。
第八人民醫(yī)院斜對面,曾經(jīng)的漕寶路33號。
1975年經(jīng)濟建設復蘇。上海玉石雕刻廠傳達室隔壁的西側一間房,煤磚墻油毛氈屋頂。就是在這四十多平的教室,玉雕廠辦的工業(yè)中學開學招生,在全市小學選拔苗子。
未來的大師們將經(jīng)歷三年半工半讀的生涯,進行美術專業(yè)科目的學習,包括素描、油畫、國畫、雕塑、藝術基礎理論。這是一批海派工藝大師藝術生命共同的孵化場。
身懷絕技的老藝人與少年既以傳統(tǒng)師徒相承,政府牽頭辦學,學院派的美術訓練,資深工人教授實踐技藝,還有文化課、藝術理論課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素質培養(yǎng)。學院派加入的現(xiàn)代造型思維和手法,同時也接納了新生代敢想敢做的創(chuàng)造精神。
1978年吳德昇進入上海玉石雕刻廠人物車間。1982年,在進入玉雕廠的第五個年頭,吳德昇選擇了離開廠房車間,時年二十三歲。離開生活福利的保障,獨立闖蕩于市場大潮,將自己投向社會磨合實驗。
這一決定背后,是為獲得創(chuàng)作自由的廣闊空間。
八十年代,離開廠子的吳德昇到云南,這里有豐富的石材讓他施展才華。任何奇思妙想都有了實現(xiàn)的機會。當年玉雕廠校入學考試時的試題,那個少年拿到一塊固體肥皂、一枚刀片,對光擺弄,看出動物或是瓜果造型。
世態(tài)相,既超出合理的形體結構,卻不脫略世間骨相。熙熙攘攘的日子中,玉石之雕創(chuàng)造了古代文明,留給我們博大豐厚的題材內(nèi)涵。
羅漢這個母題,便提供了無限自由的土壤。
羅漢是釋迦牟尼的弟子阿羅漢的譯音,舊譯為為應真、應供,指小乘佛教在修行之后所達到的最高果位羅漢果。
羅漢藝術始于南朝佛教盛行。繪畫史上唐末五代的貫休和張玄的畫風奠定了羅漢藝術的樣貌,引領了兩大流派。
畫僧貫休的野逸派于現(xiàn)在影響力更大一些,張玄引領的“世態(tài)派”與野逸派截然不同。在宋代蘇東坡文集中,可以找到張玄所畫羅漢在當時享有著極大的名聲。
觀察、認識這個時代,提煉自己對這個時代的感悟和體驗,將自己情感、精神、審美價值觀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
吳德昇羅漢藝術創(chuàng)作的特點,就在這世態(tài)相。
海是眼界,兼容并包,是對各地各門類傳統(tǒng)工藝的吸納,對西洋工藝美術的借鑒與變革。從清末民國土山灣畫館的現(xiàn)代職業(yè)美術教育,到上海玉石雕刻廠的辦學理念。
派是格局,國際化,個性化,豐富多元的創(chuàng)新性,個人思想藝術理念。民間的、市場的。創(chuàng)作自由的廣闊空間,更突出體現(xiàn)的會是玉雕藝人個人的思想及藝術理念。
二十世紀50年代,70至80年代,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藝美術兩度承擔起出口換匯的重任。上海玉石雕刻廠產(chǎn)品遠銷海內(nèi)外。九十年代,國企改革,以吳德昇為代表的經(jīng)過廠校培訓、車間師徒傳承的一代工藝師,走向社會,以獨立精神面向世界。
他們以個人創(chuàng)作、工作室教學,不僅屢獲大獎,而且在新時代展示海派精神和海派藝術風格。
海派玉雕的藝術價值深挖互通而絕不下沉!
羅漢又有應當堪受之意,意即應受禮拜尊敬之意。從宗教走向世間,在正統(tǒng)佛經(jīng)和本土經(jīng)典中各自呈現(xiàn),在感應故事中被紀念。以異于常態(tài)的容貌來面對觀者,帶著沉靜環(huán)視世界。他們廣大神通,能人所不能。他們的住處、名字在千百年前被介紹與說明。
吳德昇,作阿羅漢。
2024西泠二十周年春拍
Lot3617
吳德昇(b.1961)
十八羅漢 白玉擺件
材質:新疆和田籽料
鈐?。喝赵聲N子
總重量:5541.6g
RMB: 12,000,000—20,000,000
委托人直接得自作者本人。同顆和田玉籽料歷時十年雕琢。市場唯一流通吳德昇創(chuàng)作十八羅漢題材作品。
此尊者長眉垂面,笑容綻放,身著僧祇支,背負斗笠,左手持佛珠支體,右手攬一株靈芝至肩,側向交腳而坐。造像白玉圓雕,幾棵靈芝保留玉皮。
賓頭盧尊者,全名賓頭盧·頗羅墮,意譯“不動·利根”,呈童顏白發(fā)、長眉笑面之相。相傳他曾乘爐入皇宮勸國王學佛修行,故又名坐鹿羅漢。
106×99×38mm 476.1g
此尊者面容飽滿,眉清目秀,身著僧祇支,右手觸左手,左手托舉靈芝,雙腿分而蹲坐。身前缽內(nèi)蓮花俏立,蓬勃向上。造像白玉圓雕,頭頂靈芝少許留皮。
迦羅迦尊者,全稱迦諾迦伐蹉尊者,為古印度論師,擅長演說和雄辯。因演說時面帶笑容,以論喜慶聞名遐邇,故又名喜慶羅漢或歡喜羅漢。
99×54×41mm 214.2g
此尊者瘦骨清像,雙目炯炯,口微開,耳飾圓鐺,右腕佩圓鐲,右手輕垂點膝,左手攬持奇木靈芝杖,身著通體式僧衣,上身向右稍轉,背負斗笠,垂腿坐于石上。造像白玉圓雕,靈芝留橘黃色皮。
諾加跋哩陀尊者原是慈悲化緣的行者,因托舉佛缽,向眾生宣揚佛法,故又名舉缽羅漢。
103×52×41mm 273.0g
此尊者高頂凹丘,發(fā)縷條條披肩,轉頸右向,右臂支頤,左手持佛珠于左膝;著雙開襟寬大僧袍,身軀側傾,右腿踡縮,左腿屈立,悠閑半臥于祥云之上。一只蝙蝠飛落尊者肩頭,與之相顧。造像白玉圓雕,局部帶沁。
蘇頻陀尊者,是釋迦牟尼的關門弟子,為紀念師父,隨身攜帶裝載佛骨的佛塔,故又稱托塔羅漢。
83×95×32mm 329.7g
此尊者面容飽滿,神態(tài)平和,雙目輕閉,入定冥思;身著交領式僧祇支,雙手腹前結禪定印,雙腿結跏趺坐。左腿旁有靈芝俏生,手中托捧圓形佛缽,其內(nèi)香煙逸散,引蝙蝠從天飛落尊者肩頭。造像白玉圓雕,蝙蝠、靈芝俏色留皮。
諾矩羅尊者,意譯為大力士,原是一名體健力強的戰(zhàn)士,后出家為僧修成正果。因其師教導他靜坐修行,故又稱靜坐羅漢。
77×80×38mm 235.6g
此尊者濃眉橫額,仰首大笑,頸佩佛珠,上身赤裸,骨肉分明;左手持蓮置肩,右手輕撫左踝,盤腿赤足坐于鏤空石臺之上。幾株靈芝蓬勃生發(fā),貼依尊者身旁。造像白玉圓雕,靈芝、尊者眉尖留皮點綴。
跋陀羅尊者,又作拔度羅,因出生于跋陀羅樹下而得名,意譯為賢者,曾是釋迦牟尼的侍者。他曾由印度到爪哇島傳播佛法,故又稱過江羅漢。
90×65×63mm 280.0g
此尊者面容圓潤,雙耳戴環(huán);上身袒露,肩胛脊肋凸出,下著僧褲,左腳壓右腿;懷抱奇木靈芝禪杖,左手輕搭杖上,右手撫按左腳。造像白玉圓雕,身后靈芝大面積留皮。
迦哩迦尊者為釋迦牟尼弟子,本是一位馴象師,出家修行,受佛敕不入涅槃,常住世間謀福眾生。因身旁常有大象相伴,故又名騎象羅漢。
104×66×48mm 410.1g
此尊者笑口大開,雙耳垂頸;背負斗笠,寬大的僧衣滑落肘窩,袒露出健碩的肩臂。右手左肩持抗拂塵,左手托綬帶,赤足盤坐。幼獅依偎身旁,銜咬綬帶。造像白玉圓雕,頭頂、斗笠、靈芝處留皮。
伐闇羅弗多羅尊者為釋迦牟尼弟子,身體強健,博聞強識,受佛敕不入涅槃,永住此世濟度眾生。因身旁常有幼獅相伴,故又名笑獅羅漢。
83×60×41mm 177.8g
此尊者彎眉目、嘴角翹,抿口而笑;身軀側倚,斗笠置腰,僧衣開襟,袒露圓鼓的小腹。右臂彎曲支體,右手捧缽,左手稍舉拎持靈芝,踡腿合足。造像白玉圓雕,頭、背處微留皮色。
戍博迦尊者,又作戎博迦、瞿波迦或鍋巴噶,是中天竺國的太子,因袒露胸懷展示佛在心中,故又名開心羅漢。
102×82×42mm 317.6g
此尊者長眉垂耳,笑容大開,身著寬大僧衣,胸口露出嶙峋瘦骨,交腳盤膝而坐,雙手于腹前持捧經(jīng)書。身前香爐溢出裊裊香煙,肩后祥云繚繞。造像白玉圓雕,祥云云頭留皮。
半托迦尊者是釋迦牟尼的弟子,相傳為藥叉神半遮羅之子,受佛敕不入涅槃,常住世間為眾生謀福。因他常結半跏趺坐,雙手高舉,伸腰哈欠,悠然自得,故又名探手羅漢。
86×69×46mm 295.7g
此尊者雙目輕合,長眉垂顴,抿口而笑;身著雙開襟袈裟,胸骨、肚腹外露;盤腿而坐,左手攬扶腳踝,右手撫膝,持握一朵蓮花。所坐石臺祥云環(huán)繞,上置一佛缽。造像白玉圓雕,頭頂、石臺點綴黃皮。
羅估羅尊者,其名源自古印度星宿羅估羅多。古印度人認為日月蝕現(xiàn)象是由遮蔽日月的星辰所致,羅估羅尊者出生之時恰逢月蝕,便以遮擋月亮的羅估羅多星命名。羅估羅尊者幼年出家,成為釋迦牟尼的弟子,修忍辱行,常作禪定沉思狀,故又稱沉思羅漢。
88×78×41mm 285.1g
此尊者神態(tài)凝重,側頸略有所思,左腿踡縮,右腿稍伸,坐于石上。身著寬松的僧祇支,開襟滑落肘間,兩手于身前持握奇木靈芝禪杖。背負斗笠,下方蝙蝠飛臨。造像白玉圓雕,靈芝、蝙蝠留金黃色皮,俏色醒形。
那迦犀那尊者,那迦意譯為龍,犀那意譯為軍,即龍的軍隊,寓意法力強大。他本為古印度的論師,以論《耳根》聞名,故又稱挖耳羅漢。
108×59×37mm 267.5g
此尊者面容慈祥,彎眉笑口,大耳垂肩,身著僧衣,腰負斗笠,右手持蓮置于腦后,左手向下?lián)岚醋竽_,雙腿盤踡,右腿疊壓左腿之上。造像白玉圓雕,蓮花、斗笠留皮。
因揭陀尊者,又名布袋羅漢或布袋和尚,其原型有二:一為古印度的捕蛇人,相傳他捉蛇去毒牙,收入袋中放歸深山,避免蛇咬傷世人。二為五代梁朝僧人,相傳為彌勒菩薩下凡。
101×65×64mm 389.7g
此尊者濃眉大眼,面帶微笑,耳戴環(huán)鐺,轉頸側望。身著交領式僧祇支,右腿在上,左腿在下,自在而坐。右手執(zhí)靈芝于胸前,左手持念珠于右踝。右肩有祥云繞貼,左股置經(jīng)書數(shù)卷。造像白玉圓雕,云朵、石座留褐色皮。
伐那婆斯,即梵文雨的意思。相傳伐那婆斯尊者出生時,大雨淋打芭蕉樹聲聲作響,因此得名。伐那婆斯尊者為釋迦牟尼弟子,謙虛好學,沉靜有禮,傳他常于芭蕉樹下修行,故又稱芭蕉羅漢。
120×58×42mm 330.3g
此尊者長眉飄垂,直落而下,閉目笑口,聳肩斜首。上身赤裸,背負斗笠;雙腿外露,左腿踡立,右腿側盤坐于石上。左手捋長眉置左膝,右手持握佛珠,自然搭于右膝。一只靈猴手捧仙桃呈獻尊者。祥云繚繞,掠過尊者、靈猴。造像白玉圓雕,祥云、靈猴留有皮色。
阿氏多尊者,相傳前世為僧,修行一世,雙眉脫落卻未得正果。他轉世成人后,自有長眉,入寺出家終成羅漢,故又稱長眉羅漢。
94×83×36mm 297.1g
此尊者面容消瘦,長眉飄垂,深情凝重而不失平和,似禪定冥思;上身赤裸,筋骨分明;右臂架倚奇木靈芝杖,右手垂持鵝毛扇,左手置肩抓握杖首;左腿壓于右腿,盤坐石上。造像白玉圓雕,靈芝留金黃皮點綴。
注荼半托迦尊者是釋迦牟尼的親信弟子之一,手持錫杖,化緣時搖向杖環(huán),則有施主開門布舍,因而又稱看門羅漢。
103×52×42mm 230.1g
此尊者采用和田籽料圓雕,頭戴巾帽,眉須飄垂,身著僧衣,背負斗笠,右手托捧佛缽,左手輕撫其上,赤足站立于水波之上。一條螭龍依附尊者右身,蜿蜒攀爬而上。
迦葉尊者,全名摩訶迦葉,又作迦葉波,意為飲光,出生于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近郊的婆羅門家庭,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佛陀入滅后,他組織第一次佛教經(jīng)典結集。傳說迦葉曾降服龍王取回佛經(jīng),故又名降龍尊者或降龍羅漢。
115×46×38mm 210.1g
此尊者丘頂高顴,長眉飄飄,滿面笑容;身著寬大的僧衣,左手持提珠,右臂右手輕搭虎頭,交腳坐于虎背之上,左腿袒露,雙足赤裸。老虎盤踞,虎首壓枕尊者右膝,長尾揚貼在背。幾株靈芝點綴虎身。造像白玉圓雕,靈芝、眉宇、手背留褐色或橙色璞皮。
彌勒尊者,又稱伏虎羅漢,其居住寺廟外常有猛虎飢餓咆哮,彌勒尊者與之分食,猛虎降服,因而得名。
100×66×74mm 521.9g
吳德昇 1961年出生于上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上海特級玉石雕刻終身大師。
創(chuàng)作題材豐富,尤以人物立體件見長,注重創(chuàng)新與探索,作品沉穩(wěn)大氣、古樸靈動,善用俏色巧雕,被譽為‘羅漢三杰’之首,作品屢獲大獎。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