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壽星五銖錢西漢初年,幣制混亂,民間私鑄嚴重,半兩錢雖仍稱“半兩”,但實際重量卻遠遠不足,錢質惡劣,各種銅幣大小、輕重、成色也很不一致,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生產和交換,也不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武帝即位后,財政支出增加,政府大量鑄錢,民間也私自鑄錢。盜鑄有重利可圖,政府嚴懲,卻無法禁絕。私鑄者還往往磨取官錢的銅屑以盜鑄錢,官錢的重量也因此逐漸減輕,如同私鑄的劣幣一樣,導致物價高漲,幣值低落。 武帝元狩年間,面對巨額的財政虧空,面對豪商巨賈居奇取利,操縱貨幣,再加上關東地區(qū)遭受水災,亟須巨款賑貸,中央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元狩四年(前119年)初,采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幣”。所謂白金,實際上是銀和錫的合金,“皮幣”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養(yǎng)的白鹿的皮,長寬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繪圖,作錢40萬。與此同時,銷毀了文帝時的“半兩錢”(四銖錢),另鑄重如其文的“三銖錢”,嚴禁私人鑄錢。 由于“白金”幣定值過高,“三銖錢”較輕,易作奸詐,盜鑄仍然盛行。因此,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罷三銖錢、半兩錢,首次行用五銖錢,因于元狩五年詔令郡國鑄行,所以,將歷史上這第一代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或 “元狩五銖”。 五銖錢的出現,是繼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的又一次重大貨幣改革,這種錢已趨向成熟,面、背均有外廓,穿孔背有廓面無廓,而在五銖錢尚未出現以前的三銖錢,有些面背均無內外廓,因此容易被盜磨,即被人磨取銅屑另行鑄錢謀利。而五銖錢的鑄行則大大避免了這些弊端,這一先進的形制是經過長期的探索才逐步完善的。 五銖錢版式復雜,種類繁多,按歷史順序就有“赤仄五銖”、“三官五銖”、“宣帝五銖”、“更始五銖”等等,特別是六朝期間,所鑄五銖錢更多,連古泉家也難以窮極,而且歷代經常有新品種出土,僅《古泉大辭典》就列舉四十多種,若按筆畫互異來細分,遠遠不只此數,許多藏家把五銖錢作為一個單獨的系列來收集。 五銖錢常有批量出土,以西漢五銖和東漢五銖較為常見。一般說來西漢五銖厚重,做工精細,而東漢五銖往往輕薄,做工粗劣,就其價值而言,一枚普通的東漢五銖幾元錢就能買到,而西漢五銖則在十元以上。因版別不同價格也相差甚遠,“四決五銖”、“四出五銖”“雞目五銖”價格在五十元以上,“永安五銖”和“常平五銖”目前價格已超過百元,“傳形五銖”(錯幣,俗稱反五銖)價格在幾百元不等,一些特殊版別的五銖錢價格在千元、幾千元、甚至萬元之上,金質五銖則是藏家難得的藝術精品。這眾多的版別無疑給收藏投資者增加了集藏難度,但也為他們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版權與免責聲明:【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版權歸原網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fā)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fā)現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