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發現非遺之美》——夾江竹紙
夾江竹紙,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竹紙制作保持著完整的傳統工藝,它以手工舀紙術制作,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個環節、72道工序,生產流程完全與明代《天工開物》所載的工序相合,用料講究,生產工藝復雜。
夾江“竹料手工造紙”始于唐代中期。唐天寶十八年,唐明皇入川時跟隨的大批工匠將兩晉時期已臻成熟的“竹紙”制作技術帶入了川中。到了宋代,四川的竹紙生產發展很快,夾江所產的竹紙已廣泛用于印刷行業。據專家們考證,與夾江相鄰的朱代五大印書基地之一的眉山出品的竹紙版本書籍,其紙張簾紋明顯帶有夾江“竹紙”簾紋特點。明清時期,夾江造紙技術已有相當的規模,明代《名勝志》云:“嘉定(夾江明時屬嘉定府)尖山下皆紙房,楮薄如蟬翼而堅,質可久......” 清代以后,夾江手工紙產量進一步增加。截至1939年統計,所產手工紙共有3個系列,50多個品種。夾江手工紙生產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達到鼎盛,年產量達8000余噸??箲饎倮?,由于需求銳減和機制紙業的沖擊,夾江手工紙業生產陷入了低谷,年產量由8千噸減為1千噸左右。 “絹壽八百、紙壽千年”。紙張傳遞著文明的深度,承載著中華歷史的厚度,被譽為“蜀紙之鄉”的夾江縣,記錄著手工造紙的輝煌。以嫩竹為主料生產的夾江竹紙,具有肌細、油嫩、鐵板(綿韌)、潔白、做手(整選)等五種特色,謂之“五皮齊”。紙張浸潤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極佳。 早在唐宋年間,夾江竹紙就因其種類多、品質優、產量高而名揚海內外,與安徽宣紙齊名?!暗嫴换?、淡潑濃、濃潑淡,詩有煙霞氣,書兼龍虎姿”——夾江竹紙曾被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譽為“國之二寶”。 夾江竹紙以手工舀紙術制作遵循古法,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個環節、72道工序,與明代《天工開物·殺青》的記載相合。隨著技術的更迭,先進的現代造紙術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但夾江竹紙的綿韌細膩,始終吸引著廣大書畫家,手工制作的夾江竹紙,仍有其難以取代的魅力。 (責任編輯/姚澤民)
版權與免責聲明:【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版權歸原網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現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