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1/14頁 共403條
|
|
濟南非遺——魯繡
時間:2020/6/15 文章來源:鳳凰網山東綜合
![](http://img.cnarts.net.cn/cweb/collect/scwx/files/2020-06/202061518046.jpg)
魯繡(資料圖)
說起濟南的特產誰也不會想起魯繡,但魯繡卻實實在在是濟南的特產,尤其稱道的是魯繡中的極品發絲繡更是濟南特有的地方繡。
自古山東繡品因其地域性和獨特的繡織技法被冠以“魯繡”,是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的一個繡種,屬中國“八大名繡”之一。春秋時期逐漸興起,史稱“齊紈”或是“魯縞”,至秦而盛,至漢已相當普及?!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分袑Υ擞小肮趲б侣奶煜隆敝Q?!墩摵狻份d有:“齊郡刺繡,恒女無不能者,目是而手狎也?!辈粌H如此,還出現了專門為繡業而設置的“服官”,據《漢書》記載,“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巨萬”,當時繡業的昌盛和重要可見一斑
魯繡風格較其他繡種不同,多以暗花織物作底襯,以彩色強捻雙股衣線為繡線,采用齊針、纏針、打籽、滾針、擻和針、鎮繡、接針等針法,集抽、勒、鎖、雕等精華工藝于一身,色彩淡雅、構圖優美、虛實適宜、形象逼真。選取民間喜聞樂見的人物、民間故事、百花鳥獸等內容為題材,為綿遠悠長的齊魯文化賦予了魯繡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豐富的人文內涵。
在民間,魯繡則作為齊魯“女兒”必學的“功夫”,被稱為“女工”,農家大多有一種叫做“撐子”的繡花架子,她們則在上面飛針走線,用不同的技法在衣裙、手帕、被褥、肚兜、轎衣等各種布料上繡織出各種美麗的圖案,魯繡工藝便隨著這種特殊的工具在母女間代代相傳。
在魯繡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了衣線繡、云龍繡、地龍繡、抽繡、雕平繡等數十種獨有的繡種,發絲繡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繡種。
發絲繡始于中國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當時因用黑色原發為材料,又稱“墨繡”。清朝出版的《顧繡考》一書中就有“遠紹唐、宋發絲繡之真傳”的記載。發絲繡的特點是運用傳統技術將發絲脫脂、染色,從而獲得多種彩色發絲,結合絲線采用其特有的接針、勻針、打籽、辮繡、網繡、散套針等幾十種針法,根據作品所要表現的藝術效果手工施于蠶絲織成的底布上。繡品清雋淡雅、質感逼真、風格粗獷中見精微。
最早的發絲繡傳世珍品是南宋的《東方塑像》,現藏于英國倫敦博物館,該作品長一市尺,寬八寸。由于發絲繡的繡制工藝非常復雜,繡制時間長,作品的存世量極少,所以了解知道發絲繡的人非常少。
濟南發絲繡在繼承齊魯民間傳統發繡基礎上最重要的發展,就是人發與絲線結合施繡。這一創舉極大地發展和拓寬了傳統發繡的表現能力,即從只能繡“白描”發展為“潤色”,以表現中國書法和中國畫的筆墨效果最為見長。繡制所使用的人發已不是原發,而是將經過化學處理的彩色纖維線與蠶絲線相結合,表現領域寬闊,色彩很豐富,足可以像絲線一樣使用。取代原發的原因在于一根發絲不能再劈開,絲線卻可以劈得很細,很容易繡制細膩、精微的部位,如人的面頰、眼睛,而用人發繡織強調質感和相對真實效果的部位,如須發等。這種大粗大細的風格,使濟南發絲繡明顯有別于魯繡而獨辟蹊徑。發絲繡還可視不同畫面運用滾、旋、纏、套、施、亂、切、扣、虛、實等多種靈活針法。一幅發繡要經過設計、裁剪底布、配線、落稿、刺樣、勾樣、上繃、刺繡以及裝裱等藝術流程。
在發展和繼承中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徐秀玲女士便是濟南發絲繡成大器和挑大擔者,她從事發絲繡創作30載,繡制了《奔馬圖》、《六駿圖》、《藏原放牧》、《猴趣》、《竹石圖》、《簪花仕女圖》、《以介眉壽》、《鵲華秋色圖》等巨幅發絲繡,其中《黔婁之儔》榮獲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賽金獎,《竹林七賢圖》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一等獎。其中巨幅發絲繡作品《竹林七賢圖》創作設計和工藝制作巧奪天工,選用200多種色線,運用27種針法,繡品中人物各具特征,繡法各有異同。人物面部全以熟絲線繡,取其性和、細膩和近似肌膚的質地,絲理按皮膚紋理規律順線,使面龐熠熠生輝;虬髯、頭發用粗發繡,與面龐相互襯托,給人以立體的質感;眼睛眉毛則用人發與少量生絲結合施繡,取其生絲性烈線細、人發性潤的特性,相互搭配,產生典雅樸實而不反光的效果;衣紋勾線轉折頓挫,并把魏晉年間的瓦當花紋和織物圖案,運用于衣飾、圖紋等處,增強了繡品的工藝性和裝飾效果。
近年來,隨著刺繡藝人的相繼謝世和培養新生力量的投入不足,造成發絲繡工藝后繼乏人,加之學習發絲繡要求比較高,除本人興趣外,還要有一定藝術天分,同時還需心細手穩,耐得住寂寞,這使得年輕人很難投入到這項民間藝術之中。目前來看,從事發絲繡經營相對吃緊,而且付出很多,因此很少有人愿意來學,找到合適的傳人就更難了。徐秀玲表示,為了把發絲繡傳播得更廣更深,她也會通過講課等方式,把自己掌握的魯繡技術傳給大家,等自己老了不能再繡了,技藝才不會失傳。
為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濟南市06年6月開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歷時整整兩年,經過專家多次審評,先后公布了兩批9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始自唐代的發絲繡繡順利入選,成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唯一的傳統美術項目。濟南市群眾藝術館在李梅海副書記的帶領下系統的整理和挖掘了濟南發絲繡,每周舉辦培訓班或定期舉辦展覽等活動,使這支“繡品奇葩”慢慢走進百姓生活,確保發絲繡技藝后繼有人在民間發揚光大,在藝術殿堂煥發新的光彩。
濟南魯繡是中華民族文化史冊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它必將成為欣賞與收藏融為一體的藝術珍品,也必將成為濟南的文化符號和獨有的特產。
版權與免責聲明:【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版權歸原網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現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