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0/19 11:02:31
太湖石【嶺雲(yún)】
規(guī)格:高76寬55厚20cm
“賞石經(jīng)魏晉,受唐詩和禪境的深化,既可“以小觀大”又能托情寄閑,廣受歷代文人喜愛。唐有白居易的《天竺石》,杜甫的《小祝融》。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壺中九華”。米芾更可謂“古今第一賞石名家”,在無為見一怪石,立即整理帽冠,對奇石大拜,被后人傳為佳話。更是提出“瘦。漏。皺。透”的賞石四要領(lǐng),至今仍是玩賞石頭的圭臬。
白居易詠太湖石:“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太湖石以其玲瓏婉轉(zhuǎn)之孔竅,婀娜多姿之變化,蒼潤堅密之質(zhì)地成為千年以來最能代表文人寄興抒懷,林泉之志的指代??赘[之通達,如同氣之游走,由內(nèi)而外,穿行婉轉(zhuǎn),仿佛精氣之魂魄,神思之渺茫,此正太湖石之精髓所在。
此石為太湖石中之精品,整體造型玲瓏嵌空,端莊肅穆,石表嶙峋光潔,石質(zhì)堅密清潤,多面可視,形如云卷,靈飛若動,曲折盤繞,如伏若踞。色澤光湛瑩朗,質(zhì)如臘脂,溫潤如玉。石面中有透空接連的巉巖孔洞,四相相連,相得益彰,曲折幽微,引人入勝。觀此石,則頑、拙、丑、怪、靈、巧、秀、奇之美,兼而有之,數(shù)百中無一二矣。
引李漁《閑情偶記·居室部》之說:“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謂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瓏,所謂漏也,壁立當空,孤峙無依,所謂瘦也?!辈皇楣诺滟p石的典范。
石上鐫刻:顧昉“嶺雲(yún)”,底配紅木鼓釘高腳托,亦是沉靜持重,與奇美的賞石相匹,使賞石之美達到了極致,靈氣十足,若置于書齋停室一偶,即得隱逸林泉之致。
顧昉,清代畫家。字日方,一字元始,號若周,又號晚皋,一號耕云,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及元四家,筆墨清雋而高厚,其畫法在當時被視為“虞山派”正宗嫡派??滴醵四辏?689)康熙帝第二次南巡歸來,詔畫《南巡圖》,由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宋駿業(yè)召集名手繪制,王翚于康熙三十年(1691)入京,主持繪制《圣祖南巡圖》,顧昉與楊晉成為王翚的左右手。王翚頗為器重顧昉,稱他的畫“深入古人之室,而筆無纖塵,墨具五色,別有逸致”,從而聲名大起。后游兩粵、贛南,聲價日重,尤工摹仿。也有人認為他“臨摹之功太過,舍舊本即不能自運”。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