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6/15 14:31:09 來源:美術報
齊白石 岱廟圖 113.5×48cm 紙本設色 北京市文物商店舊藏
岱廟位于山東泰安,是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靈、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齊白石(1864—1957)一生“五出五歸”,游歷大半個中國,但從未登過泰山,也沒有到過山東。盡管如此,因為早年受明代畫家沈周(號石田)筆下“岱廟圖”的影響和啟發(fā),先后創(chuàng)作了多幅《岱廟圖》,如1925年、1926年、1932年,他曾為伊藤、季端、王瓚緒畫過《岱廟圖》,描繪的角度不盡相同,但構圖基本一致,反映了畫家心目中岱廟、泰山的意境和神韻。
齊白石最早畫《岱廟圖》不遲于1924年。據(jù)他為“厚青先生”所作的《岱廟圖》題識:“石田翁岱廟圖。前二十年見此圖,不將能事姑為仇,今朝顧影頭全頹,猶喜逢人說沈周。甲子二月,畫此圖第三回?!庇纱丝梢酝浦?,“甲子二月”為1924年,彼時,齊白石已第三次畫《岱廟圖》,而早在此20年前,他曾經(jīng)觀賞過沈周所繪的“岱廟圖”。
1925年,齊白石為伊藤作《岱廟圖》(中國齊白石書畫院藏),則明確表示自己借鑒了沈周的圖式,只是將原作的正面改為了側面,以純水墨取代了原設色畫法。他在題識中寫道:“岱廟圖,側面。余嘗見石田翁所畫岱廟圖正面,余用其意擬作背面圖,此側面也。石田翁乃著色,余以墨為之。其名摹仿,實出余己意也。白石山翁并記?!痹搱D近景雙松造型偃蹇,中景岱廟僅畫廟門和院墻,遠景呈大結構而無細節(jié)的兩座山峰,狀似饅頭,巍然聳立。作品構圖簡約,水墨氤氳、不施皴筆、不著一色,別開新面、自成一格,凸顯了與沈周迥然不同的藝術意趣。1926年,齊白石為“季端四兄”作《岱廟圖》時,題識“石田翁岱廟圖。丙寅二月中,齊璜臨,奉季端四兄清論”,再度說明自己是臨摹沈周的同題材作品,反映出齊白石致敬前輩、潛心研摩名家名作的好學精神。該畫曾為著名作家夏衍收藏,后來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
1932年8月前后,齊白石為王纘緒作《四季山水十二條屏》,是其“衰年變法”后精心繪寫的山水巨制,被譽為齊白石傳世山水畫中的精品力作。其中有一屏《岱廟圖》(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題識“曾見石田翁有此圖。借山吟館主者”,同樣表示該作是由沈周的“岱廟圖”化境而來。該立軸畫面由大山、岱廟和松樹等構成,遠山呈典型的齊氏“高樁饅頭”,聳然直立,質(zhì)感堅硬,輔以花青、赭紅兩色,渾厚滋潤。岱廟遮掩在兩棵松樹下邊,一座門樓、一圈院墻,墻內(nèi)留出大片空白,究竟是氣勢恢宏的殿堂廊廡,還是郁色蔥蘢的參天古樹,引人遐想。
1936年,齊白石應王纘緒之邀赴四川游歷,留下了大量墨寶,其中包括折扇《岱廟圖》(四川博物院藏),左上端題跋:“湘綺師初入京師,求趙撝叔先生畫。趙畫岱廟圖,師三揖為謝。其畫尚藏王家。璜背臨,奉治園三弟正?!卑现刑峒暗摹爸螆@三弟”,即王瓚緒。顯然,這一扇面是齊白石根據(jù)趙撝叔為王湘綺(王闿運,字壬秋,號湘綺,齊白石的老師)所繪的“岱廟圖”背臨而成,但構圖范式與他以前所作的《岱廟圖》異曲同工,并無二致。畫面上,兩株古松造型高古,筆墨爽利,岱廟的廟門和院墻以金石線條勾勒而出,圍墻涂以深紅色,給人以肅穆莊重之感。
作于上世紀40年代的《岱廟圖》(北京市文物商店舊藏),相較于前述數(shù)幅《岱廟圖》,畫面更為豐富,布局更為高妙。左側近景為兩株高大的古松,筆力雄健,枝干虬曲斜倚,疏朗峻拔,樹冠肆意舒展,蒼翠茂盛。中景的岱廟門樓和院墻呈褚紅色,勾勒簡潔柔和。其間一水兩岸,地施赭色、水波流暢、線條率意,巧妙地拉開了近景與中景的距離。遠景則以赭紅、花青兩色重筆抹出山峰,仍是獨創(chuàng)的“高樁饅頭”畫法,高聳陡峭,巋然而立,顏色自下而上,越發(fā)濃厚。整幅作品飽滿通透,毫無呆滯之意,用色沉著厚實,布局均衡和諧,充分顯現(xiàn)了齊白石獨特的繪畫語言,堪稱其成熟期寫意山水畫的扛鼎之作。該作在中國嘉德2019年拍賣中以3565萬元成交。
“世人只知我畫花鳥草蟲,不知我早年常畫山水。我構思一圖,力求超俗,不輕下筆……”1919年,齊白石定居北京后,山水畫追求“意境從心”,反對死板臨摹,他掃除凡格,堅持“用我家筆墨,寫我家山水”,運用獨特的構圖和概括的筆墨,最終形成了兼具雅俗共賞的平民情懷和清逸雅致的文人氣質(zhì)的藝術風格。齊白石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岱廟圖》簡約稚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他自己賦寫的詩句“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所蘊含的筆墨意趣和審美精神。
(作者系上海市崇明區(qū)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