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6/26 19:53:12 來源:中國藝術(shù)報
大宋昭德軍故李府君墓志銘
(墓志石方形,邊長47厘米。志文正書,共22行,有界欄)
深圳合正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歷代墓志數(shù)十紙,雖然無石,然有其拓,細細品味,也得幾分佳趣。今選其一,如品陳年佳釀,余香久久綿長。
墓志銘蓋為簡稱,全稱為“大宋昭德軍故李府君墓志銘”。這個蓋依照慣例以篆書書額,可見篆書從漢代被隸書取代官方文字的地位后,已經(jīng)很邊緣化了,雖有唐代李陽冰等善篆書者,但實屬鳳毛麟角。
本墓志蓋和墓志文字,均未署名,可看作一人同書。篆書從用筆上看雖然流暢,但結(jié)構(gòu)上顯得欠缺合理性,這也是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guān)。尤其“府”“墓”二字偏小,顯得拘謹些。這種現(xiàn)象在古代墓志中情況比較普遍,我們不能苛求古人。
蓋四面有花紋,精雕微刻,起到很好的襯托作用。墓蓋的特殊之處在于其中有一首七言詩:
車馬交馳遠送終,遶境空掃夕陽風。
莫罷人回殘月夜,血流腸斷恨何平?
字里行間,淋漓酣暢,似乎有一股不平之意,具體情況如何,只好到墓志中去尋找答案了。
眾所周知,唐宋時期經(jīng)過古文運動,文言文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帮L煙俱凈,天山共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的文風,早已被韓愈的《師說》《馬說》和柳宗元的《永州八景》的直率所代替。
就像篆書在退出應(yīng)用文字后在印章里求得生存一樣,駢體文也在墓志里得到安身之處。通讀志文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是頗具才華之士。
在有限的空間里,行文必須要簡潔,要說的話比如言其生平不能省略,必須例行公事。那么在更加有限的余地中,就要看其駢四儷六的功底了。
“玉隱荊山,終顯連成之日;珠藏碧海,須呈照夜之時”“大山之峻,流水之長,族之昌盛,時之吉昌,青鳥占瑞,白鶴呈祥,哲人掩逝,流血斷腸”都可成為不俗佳句,兩次使用“流血斷腸”,并非詞窮,實乃珍重人格、痛其駕鶴西去之悲切心情的寫照。
從書法的角度上看,此墓志也獨具特色。在唐朝楷書已經(jīng)完備并達到頂峰。墓志多以楷書和隸書書寫,以示莊重。自唐太宗《溫泉銘》又開了行書入碑的先河,而此墓志就是使用行書,莊嚴中又多了幾分生氣。
啟功先生說過:“半生師筆不師刀”“透過刀鋒看筆鋒”。墓志經(jīng)過書丹、鐫刻、捶拓,已經(jīng)和原跡有一定的差距。按啟功先生的理論,我們還原書寫的本來面目——共21行,豎有行而橫無列,很符合行書的展開;沒有留下姓名的書寫者,展示出一派自信兼從容自得的心態(tài),略有些李北海的味道;行間大于字距,疏朗與緊湊達到合理的統(tǒng)一。
此墓志雖不能說是頂級精品,也是值得品味的精品之一。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