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1/9頁 共242條
|
|
億元時代與藝術時代
- 時間:2011/6/16 22:45:53 文章來源:仲敬干
- 近日,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總裁王雁南女士表示:“此次春拍創(chuàng)出了53.23億元人民幣的總成交額,是中國嘉德自1993年成立以來的單季拍賣的最高紀錄,也是藝術品拍賣歷史上的最高紀錄。同時,在嘉德的拍場上有四個世界紀錄接連誕生,我們大家非常自豪,感謝各界藏家朋友的大力支持。目前,藝術品市場的表現(xiàn)有賴于經(jīng)濟大勢的發(fā)展,更多藏家的關注和參與,必將進一步促進國內藝術品市場的繁榮。”
是的,僅在嘉德拍場的近現(xiàn)代書畫部分,總成交額超過26億元人民幣,平均成交比率超過93%,超過1000萬成交的作品達37件。齊白石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lián)》以4.255億創(chuàng)立近現(xiàn)代書畫新里程碑。黃胄約26平尺的巨制《馴馬圖》以6037.5萬元創(chuàng)出畫家個人成交紀錄。此外,謝稚柳《仿宋山水花鳥冊》4600萬、胡適《行書四條屏》529萬元均創(chuàng)出個人紀錄。除此之外,“中行廬藏畫”、“秋齋藏畫”、“真如精舍藏畫”、“我見青山多嫵媚—新加坡藏陸儼少精品五件”、“凝望百年—政壇、文壇、藝壇名人翰墨留韻”五專場均百分百成交,再次顯示了在這一部分強大的綜合實力和毋庸置疑的領先地位。在其他“拍場”上也是捷報頻傳:元代王蒙的《稚川移居圖》以4.025億元成交;張大千《嘉耦圖》以1.91億港元成交;吳冠中《獅子林》以1.15億元成交,創(chuàng)造了中國現(xiàn)當代藝術的新紀錄和吳冠中個人作品拍賣紀錄……
事實上,從2010年開始中國書畫拍賣市場就進入了“億元時代”。例如:張大千《愛痕湖》以1.008億元成交;元代王蒙《秋山蕭寺圖》以1.3664億元成交,黃庭堅的書法《砥柱銘》以4.368億元成交;王羲之草書《平安帖》手卷以3.08億成交;徐悲鴻《巴人汲水圖》以1.71億元成交。
讀著這些過億的數(shù)字,真是激動人心?。?。我想過億作品,總有過億的理由,試看這幾件過億的作品大體上是包容了畫面、內容、構圖、筆墨的獨立性上。有的是以畫外故事取勝的,如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lián))》;有的是以筆墨取勝的,如張大千的《愛痕湖》吳冠中《獅子林》;有的是以題材取勝的,如徐悲鴻《巴人汲水圖》;有的是以作品的存世量取勝的,如王蒙的《秋山蕭寺圖》、《稚川移居圖等等。而未過億的理由是一樣的,過了億的理由,各有各的理由。
然而,我們稍作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雖然藝術品的價值過億,已有些時日了,但是,卻并沒有帶來真正意義上藝術的繁榮時代。比如現(xiàn)今的各種美術作品展覽展示上,各種規(guī)格的金銀銅獎上,就很少有讓人過目不忘的美術作品出現(xiàn),雖然是得獎了,但是仍然記不住那些獎項。就是剛剛過去第十一屆美展上,留給公眾的印象最深的作品有幾件?五十年后也能過億么?
如果說我們已進入藝術時代,那也是與時代美術發(fā)展很不對稱的“當代藝術”上。然而“當代藝術”與普通市民、傳統(tǒng)收藏家的關系也不大。還好,這種關系已有人發(fā)聲了。比如段君在2011年6月1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上說:“最近好幾場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或藝術節(jié)與市民高調見面,當代藝術似乎成為市民茶余飯后的談資。比如在北京798藝術區(qū)舉辦的“第六屆北京買得起藝術節(jié)”,參展作品均待出售,定價從幾百元到兩萬元人民幣不等。主辦方的意愿是讓中國當代藝術真正走近市民,并引導市民走上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之路。 在部分市民眼里,當代藝術是“瞎胡鬧”,畫里面的人都怪怪的,即便畫的是風景,也是那么難看,這難免會讓市民對當代藝術產(chǎn)生反感或排斥的心理。不可否認,中國當代藝術中確實存在濫竽充數(shù)的現(xiàn)象,但當代藝術并不都是難看的或怪怪的。顧名思義,中國當代藝術是中國當代社會的藝術,它是對中國當代社會生活的反映,但又不是對當代社會生活的簡單反映,它也揭露當代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負面問題。
……從歷史上看,藝術與市民的關系并不總是十分密切,但中國古代藝術與普通百姓的關系比中國當代藝術與市民的關系更為緊密。比如敦煌歷代的石窟、雕像、壁畫,很多都是普通百姓贊助修造的。在敦煌的492個石窟中,約有7000條“題記”說明贊助人開窟造像的經(jīng)過,講述石窟是怎樣開鑿、雕像是怎樣塑造、壁畫是怎樣繪制的,而且敦煌的大量壁畫都是試圖用通俗易懂的畫面來表現(xiàn)深奧的佛經(jīng)故事,以感召更多的普通百姓。當時的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事先已經(jīng)考慮到作品的觀眾是普通百姓。
西方繪畫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經(jīng)常被市民階層訂購,比如掛在房間里面的肖像畫。藝術與市民的關系熱至高溫的最佳例證是17世紀荷蘭繪畫的空前繁榮。藝術家的風景畫和靜物畫大量出現(xiàn)在市民的家中,正是市民的踴躍訂購使得荷蘭的文化藝術事業(yè)興旺昌盛。當代中國在經(jīng)濟上的活躍與17世紀的荷蘭具有相似性,但荷蘭繪畫進入市民家庭并不是因為市民打算保值才購買藝術品,而是因為他們真正喜歡藝術。目前購買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客人,除了國內外真正喜歡當代藝術的少量收藏家,多數(shù)是出于增值目的的投資客,收藏基礎極不穩(wěn)固。中國當代藝術的基礎如果不能扎根市民階層,它的發(fā)展無疑會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最近的數(shù)場藝術節(jié)還將舉辦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的知識普及講座,以便市民正確理解中國當代藝術,寬容地看待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工作,并且能夠擁有市民自己喜歡的當代藝術品。當代藝術不應該是古典式精英、財富、地位的象征,作為生活在當代社會的市民,每個人都有觀看、購買當代藝術的權利,當代藝術為市民欣賞或收藏藝術提供了更多更新的選擇。”
而我所思的是:藝術作品都到過億時代了,但卻不是真正藝術“提速”、“提高”、“繁榮”的時代,又怎能笑得出來!仲敬干2011年6月14日于上海延安飯店三象畫廊。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