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1/9頁 共242條
|
|
一枝獨秀與遍地開花
- 時間:2012/11/20 21:36:10 文章來源:仲敬干
近來因學習“十八大”的會議精神,無暇顧及有全國各地寄來的各種級別、各種規(guī)格的美術類報章雜志。門衛(wèi)說,堆放在傳達室的書約有1米高了,近百斤重。待晚上取回分檢后,一部份我認為沒用的仍然交由保安自行處理掉,留下的一般都是朋友們編的,不好意思扔掉,或認為還能看看的。其實,能看什么哩?也確實沒啥看的?,F(xiàn)在的美術類文叢,刊載的畫家大概有兩類:一個是迫不及待的“小畫家”,一個是沉不住氣的“大畫家”。評語及評論類文章也有兩類:一類是“吹鼓手”;一類是“吹牛皮”。那他們又是怎樣表演的呢?這不,手頭正好有一本印刷精美的大雜志。不妨解讀一下與各位消遣消遣吧:
其一:迫不及待的“小畫家”們往往會選擇報刊的封面登載,要不行就封二、封三、封底,以達到給人第一印象之妙法。由于急于成名和上位,往往也會不擇手段。比如在銷量好、名聲大的報刊上,包上一年的封面,狂轟爛炸,每期刊登,不炸出個名家來絕不罷休。這些當然是可行的,雜志也要生存下去,兩全齊美也不錯。
其二:沉不住氣的“大畫家”們則會用名人訪談之類的來反之,動輒是頭條。雜志的120頁頁碼,他一人占了80頁,然后用20頁刊登作品圖片,再用60頁來刊登全國有名或無名的各路評論(也包括政界要員鼓勵式語言)大軍悼念式文章以及他們的閑言碎語。藐似大家風范,其實大藝術家是靠這樣子弄出來的么!
其三:“吹鼓手”的文章,已成當下美術評論方面的一大景觀了。這些文章往往不顧畫者的實際水平、能力,采取包辦代替和言過其實,一廂情愿式的瞎胡扯。然而待人家一看其作品,就知道“評論家”在說胡話。比如:一位“評論家”的一篇大作是寫上海一位畫花鳥畫的。題目是:“二十一世紀海上重要畫家,新海派的卓越開創(chuàng)者”。嗬,好大的口氣,從題目起就開吹了。事實上誰去看這樣的文章,自然誰也不會相信,一派胡言而已。其實,這位畫家我是認識的,他的作品不俗,應該說是不錯的。但還遠沒到“二十一世紀海上重要畫家,新海派的卓越開創(chuàng)者”這個成度,我看他也不會卓越的。
其四:“吹牛皮”的文章,已成當下美術評論家方面的另類災害。這些文章不顧事實,不切實際更不著邊際。比如一位“評論家”說山東的一位花鳥畫家:“……他的作品在大氣方面強過吳昌碩,在活力方面起過齊白石,在花鳥畫方面一枝獨秀,是開宗立派的。這次企業(yè)家為其新建的藝術館,是當之無愧的,他的作品將流芳百世,激勵后人……”。他究竟是畫什么樣的作品就附加了這種激勵后人的基因?
而作為一“評論家”發(fā)出此次言論是極其可笑的,也是不負責任的。為什么說“吹牛皮”是災害呢?因有些私企業(yè)主(也有地方政府主管)對于藝術純屬是附庸風雅,聽“評論家”一吹,又是建館,又是給地。有的純粹是以文化的名以拿地,建自家的房屋而已(一家老小都在里面),成了自家的獨立庭院,而地皮卻是政府給的,對此政府應警惕之。就向前文說的,如果某人也能建藝術館,那么中國將是遍地開花了,全是藝術館。因為吳昌碩先生的布局在左,那么他就畫在右邊;吳昌碩先生不畫鳥,那么他就加個鳥在里面。而這樣的畫家在目前的中國能找出百萬之眾。
畫家還是要憑作品說話的,評論文章也要有說服力和可信度。無論評論、畫畫還是什么,一定要有個人主義的,就是獨立思考的東西,不人云亦云。有詩為證:
秦時明月漢時關,
從來吹牛心不甘。
莫信大師畫瞎塌,
厚積薄發(fā)后敢玩。
2012年11月20日阿甘草成于三象畫廊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