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肖谷 東莊圖——《知樂亭》
- 時間:2013/11/6 13:17:42 文章來源:中國藝術(shù)品網(wǎng)
《知樂亭》
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所想、所思、所遇、所作、所為——
近日得觀文徵明于正德八年(即1513年)五月六日與吳次明、蔡九達(dá)、鑄孔周、得子重、王履初、履仁、東禪僧、儉璇等八人到東莊尋舊,那年文徵明四十四歲,是年文徵明第六次參加科舉考試而不中,心情一定是彌亂的??吹綎|莊往日的輝煌已不在,便在心中涌現(xiàn)一種別樣的情緒:“相君不見歲頻更,落日平泉自愴情。徑草都迷新轍跡,園翁能識老門生。空余列榭依流水,獨上寒原眺古城。匝地綠陰三十畝,游人歸去亂禽鳴。”從詩的意景來看,東莊已開始衰敗,原來占地六十畝,如今僅存一半三十畝了,許多草木無人光顧而“徑草都迷新轍跡”,且“游人歸去亂禽鳴”。此詩題在游后的《游吳氏東莊圖》上,文徵明因緬懷恩師吳寬而將此圖送給吳寬的季弟吳元暉之子吳奕,文徵明游東莊的心情是有“落日平泉自愴情”之感的。其實吳寬早有這種感覺了,他在《雨后獨游園中》:荒園歇秋雨,疏竹透朝陽。落葉茆檐下,惟聞鳥語涼。孤蹤久塵土,超然欲坐忘。
有意思的是從《游吳氏東莊圖》的畫面內(nèi)容來判,此為“知樂亭”一景。更有意思的是此景右上角的一段城墻,使我對我在復(fù)原東莊二十四景的方位中得到了實例。我按李東陽《懷麓堂集》卷三十中《東莊記》的描述,以為“知樂亭”在東莊的西北方向。東莊在葑門之內(nèi),近城墻的景應(yīng)是在東南方向的,尤其是在朝東方向的。所以“知樂亭”及“桃花池”應(yīng)在“桑洲”和“曲池”的東面,當(dāng)在“全真館”的北面。此為觀《游吳氏東莊圖》的一大收獲也。
祝允明曾在一份冊頁上題到:“人得境而趣發(fā),境得人而妙呈。若寓目一瞬,無以繼之,則人境兩竭矣。加以詩畫之謀,此惟吾輩韻士能之妙之妙者也。闔閭勾踐之山水、王將軍之足目、沈公之筆墨交出互宜,真謂三絕。”
歷代的畫論中對畫石的論述有不少,其中宋·韓拙的《山水純?nèi)贰罢撌敝校悍虍嬍F要磊落雄壯,蒼硬頑澀,礬頭菱面,層疊厚薄,覆壓重深。
說到豫園的石景時,便想起了創(chuàng)建該園的主人—明·萬歷年間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的一則佚事:他的《玉華堂日記》很是有名,其中載有昆劇在上海創(chuàng)作與演出的最早記錄。進(jìn)而又想到了潘允端兄長潘允哲,其為湖廣提學(xué)副使,而其弟潘允亮則為南京后府都事。潘家可稱之為“累代簪纓”的官宦世家。有趣的是這位南京后府都事潘允亮則是上海本淳化閣帖的主人?;蛟S因為官閑,使潘允亮有時間淫于書、詩的創(chuàng)作,并對碑帖有相當(dāng)?shù)难芯浚巡厣醺?。其得宋·賈似道的淳化閣本后,便出資覆摹勒石。時人評其:筆意清遒,雅有甚趣。卷一有摹勒賈似道印,為竹紙蟬翼拓本。
更有趣的是,同時代官至大理寺評事的另一位上海人顧從義,在借得潘允亮的賈似道本后,也摹刻了自己的版本,使之成為第二個上海本淳化閣帖版本。兩版本相比,顧帖比潘帖略肥,其中第五卷“古法帖”失刻“帖”字,是鑒別兩帖不同之處的重要依據(jù)之一。因為在淳化閣帖版本流傳中,有許多更為重要的翻刻本、改刻本、續(xù)刻本以及臨摹本。
故這兩本上海本名氣不大,現(xiàn)已不易見到。
《知樂亭》局部之一
《知樂亭》局部之二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