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窯、御窯、貢窯和民窯
自從我的12篇連載推出以后,有不少朋友問我什么是御窯、什么是官窯、什么是貢窯、什么是民窯等等類似的問題。我也注意到很多書籍、雜志、電視節(jié)目上,都經(jīng)常講到或使用這些名詞。感覺到大家對這幾個概念的認識,有些模糊,有的還有明顯的錯誤。今天,我就和大家講一講。
按一般解釋,民間的陶瓷窯,就叫民窯。在我國歷史上有每一個陶瓷燒制時期,民窯的數(shù)量是最多的。民窯不一定只燒造民間使用的陶瓷器,他還可能接受朝廷、官府的定制或攤排任務,按照要求為朝廷、官府燒制陶瓷。所謂貢瓷是指一些地方為進貢朝廷而特地制作的精品瓷器,不是朝廷指定或定制的。貢瓷是作為禮品的形式送給朝廷,朝廷不用出資定購,時間上也有不確定性。人們習慣上把有燒制進貢朝廷瓷器任務的民窯,稱作貢窯。
所謂官窯則是一個相對廣義的概念。歷代由朝廷專設的瓷窯都叫“官窯”,所產(chǎn)瓷器稱為“官窯瓷”。“官窯瓷”則又分為兩大類,狹義的指朝廷壟斷,專窯專燒的,廣義的則是由朝廷設定標準,用窯不限,即民窯也可燒造,最后由朝廷派專人按統(tǒng)一標準驗收,合格者統(tǒng)一采辦,也稱官窯瓷。一些人把“官窯瓷”直接簡稱為“官窯”。近些年,又造出一個新詞,叫官用瓷。這個詞造得非常好,可以把從古至今一些模糊不清的類別概念,歸納到一起。官用瓷不是專指官員自己使用的陶瓷,是指宮廷或官府指定或定制的民窯精工細作而成的瓷器,并由官方出資收購。
所謂御窯,是指專門為皇家燒制瓷器的窯。御瓷在器型、紋飾上均有嚴格的禮儀規(guī)定,等級森嚴。
但事實上,每個朝代具體設置和劃分情況又不一樣,要講清楚這幾個概念還真不容易。
大家知道,古代陶瓷作為一個手工業(yè)產(chǎn)品,自從誕生,最主要用途有兩個:一是生活日常用品,二是殯葬用品。
很多收藏人士在談陶瓷時,都回避殯葬用品的問題。其實,大家現(xiàn)在所看到的古代陶制品如陶俑、唐三彩,瓷制品如谷倉、多管瓶、梅瓶、玉壺春等等,都是專用殯葬用品,也叫冥器。唐代之前的冥器,絕大部分是陶制的,唐代之后,瓷制冥器逐漸增多。當然,日常用品也會拿來隨葬。
冥器在商周之后,是極其重要的用品。我在講述陶瓷史的時候就提到過,自從商周廢除活人殉葬之后,陶俑在殯葬時作為活人的替代品而誕生,如,大量出土的戰(zhàn)國陶俑、秦陵兵馬俑、唐三彩等。冥器的使用各朝代都是森嚴的等級制度的。那么,燒制皇族使用的冥器,應該算是官窯吧!
有人說,應該有第三類:陶瓷工藝品。當然,冥器也是一種工藝品。專門給活著的人把玩的古代陶瓷工藝品不太多,清朝的御窯,確實燒過不少供皇帝把玩的仿古瓷器和精巧的工藝品。
關于日常用品的瓷器,如碟、碗、缽、洗、盆、罐等等,他們的銷路有兩個,一個是國內(nèi)使用,一個是外銷。隨著社會觀念、經(jīng)濟狀況、使用習慣、出口數(shù)量的不同,各朝各代對瓷器的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對瓷窯的重視程度自然也不一樣。
下面,我就根據(jù)我掌握的知識和資料,對各朝各代的瓷窯中,關于御窯、官窯、貢窯和民窯的歸類情況,做一個簡要分析。注意,專指瓷窯哦。
一、隋唐五代及之前
在隋唐五代這一時期,日常生活用瓷的器型主要以仿金銀器、青銅器為主,主要的銷路有內(nèi)銷和外銷。在盛唐時期,瓷器起步時間不長,盡管南青北白有很大的進步,但終究沒有達到精細的地步?;首濉⑸蠈由鐣?、有錢人一般用金、銀器,再不濟用銅器、漆器、木器,絕對不會使用瓷器的,因為他們不會和死人共用同一類用器具,這時期皇上不可能設窯燒制他自己根本看不上的東西。在國內(nèi),由于習慣原因,瓷器一般是沒錢的窮人使用。但這也不是絕對的,比如根據(jù)文獻記載,越窯生產(chǎn)的極品秘色瓷進貢朝廷,朝廷將它們和佛舍利一起,埋入法門寺地宮。
根據(jù)很多國家都發(fā)現(xiàn)有唐代瓷器這一情況看,唐朝的日用品外銷瓷數(shù)量是巨大的,盡管沒有文字記載。外銷瓷多的窯口是長沙窯和邢窯,沒有跡象表明這兩個窯是官窯。
外銷瓷就存在官稅問題。不能因為它交官稅就算官窯吧?民窯同樣要納稅,可能稅種不一樣而已。有人根據(jù)一些邢窯白瓷底部有“大盈”等字樣,聯(lián)想大盈庫,就判斷是官窯,這十分牽強。那可能只是瓷器流通的渠道,也許是窯口按照瓷商(大盈)定制生產(chǎn)的。
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中說五代后周世宗柴榮,專門設置過瓷窯,來燒制征戰(zhàn)用的瓷器。但這只是個傳說,沒有發(fā)現(xiàn)窯址。
所以我判斷,隋唐五代以及以前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御窯、官窯,只有越窯有過貢瓷。
二、宋金遼時期
據(jù)《東京夢華錄》北宋宮廷餐具,只提各種各樣的金銀器,最次的就是紅漆木器(漆器),瓷器一個沒有。據(jù)《夷堅志》描述,南宋小康之家招待賓客所用的酒具:“手捧漆盤,盤中盛果饌,別用一銀盃貯酒?!眻詻Q不用瓷器。開封府州橋下有一間王家酒樓,招待顧客分三六九等,最上等用金盤盛菜,其次用銀盤盛菜,再次用木盤盛菜,最差才用白瓷盤。北宋人也玩收藏,收藏品包括字畫、玉器、金銀器等,沒有瓷器。
所以我判斷,北宋人對瓷器的態(tài)度,和唐朝差不多,也是朝廷、貴族、有錢人一般使用金銀器和漆器,都不用瓷器,瓷器的使用者是窮人和外國人,宋朝的外銷瓷數(shù)量巨大。但建盞除外,宋朝人喝茶使用建盞。這些詳情我在連載中描述過。
宋代名窯最多,定窯、汝窯、鈞窯、官窯、哥窯、越窯、龍泉窯、建窯、林東遼上京窯、赤峰缸瓦窯等都是有名的窯口。這些窯中,明確有官窯性質(zhì)的是官窯、越窯和赤峰缸瓦窯,其他都是民窯。理由如下。
浙江余姚的越窯,在五代、宋初時期,一直為吳越錢氏割據(jù)政權把控。吳越的國王錢氏,為了巴結中原的中央朝廷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及宋初政權,抗拒削藩收編、維持統(tǒng)治,出于政治需要,傾全國之力向中央納貢稱臣,瓷器是納貢物品之一。到北宋初期,納貢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錢氏動用全國之力,燒制貢品。據(jù)《宋兩朝貢奉錄》記載,宋立國之初,從開寶到太平興國十年之間,錢氏向中央朝廷進貢瓷器達十七萬件,有一年竟一次進貢十四萬件!所以,越窯是吳越錢氏的地方官窯!但此時的越窯,質(zhì)量與北方窯相比,已經(jīng)越來越差了。
林東遼上京窯位于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原遼國皇城內(nèi),窯場小、燒制時間短、產(chǎn)品質(zhì)量很好,出土過白瓷“官”字款穿帶壺,從現(xiàn)場發(fā)掘證據(jù)可判斷,林東遼上京窯是遼國晚期的官窯。
赤峰缸瓦窯位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西南,產(chǎn)品質(zhì)量不錯,尤其是黑瓷。根據(jù)宋人的記載,還有窯場出土了帶有“官”的窯具證明,赤峰缸瓦窯是遼國的官窯。
杭州修內(nèi)司和郊壇下都是朝廷官窯,這是由于靖康之亂,北宋被金國消滅,宋徽宗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僥幸逃脫,于南京稱帝,在杭州建立臨時朝廷。臨時朝廷沒有經(jīng)濟基礎,百廢待興,朝廷只好用瓷器了。正好北方窯口大多在這次戰(zhàn)亂中被毀,大量窯工逃難來到杭州。朝廷出資建立了官窯,燒造瓷器,一來朝廷自用,二來大量出口賺錢,以供朝廷開銷。
傳說中北宋朝廷設有官窯,依據(jù)只是有個叫顧文的南宋人,在《負暄雜錄》中的一條簡單的記載:“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總覺得依據(jù)不足。估計顧文也是聽說的。宣政時期宋徽宗很年輕,不干政事,盡在舞文弄墨、奢侈享受呢,即有可能使心血來潮設個小窯燒制些與文學藝術有關的小玩意,也算不上一個什么重要的窯口。只是這事兒被民間傳誦出去了而已。再聯(lián)系宋朝人對瓷器的態(tài)度,覺得這事不太靠譜。所以我判斷北宋沒有官窯。
三、元代
元代的問題比較多,一些專家、學者、收藏人士,以蒙古人尚白、設有浮梁磁局、存在“樞府瓷”、景德鎮(zhèn)有御土窯等原因判斷,元朝存在官窯。這是不對的,理由我在《淺論元朝統(tǒng)治與元青花的關系》這篇文章里進行過詳細的分析。
簡單說,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喜歡金銀器,不喜歡易碎的瓷器;尚白習慣不會導致喜愛瓷器;設置浮梁磁局,最多是征稅,沒有對瓷窯進行過管理的記錄,級別低,它還兼管馬尾草等業(yè)務,元朝有向民窯征收瓷器的記錄(可能為了外銷出口),但都是地方官饒州路總管去完成的。樞府瓷在海外有大量發(fā)現(xiàn),證明是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訂購的商品瓷,可能是籌集軍費。御土窯只是一個民間說法,不排除一些地方、部門去燒制瓷器作為向朝廷進貢的貢品。元青花不是在元朝治理之下、而是在元末起義軍控制下的地區(qū)的產(chǎn)品。
所以,我判斷,元朝不存在官窯、御窯,存在貢窯是有可能的。
四、明代
存在官窯。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在景德鎮(zhèn)珠山設置了御窯廠,洪武末(1398年)設置御器廠。窯廠、御器廠不是字面意思的“工廠”,而是朝廷一個專門管理、監(jiān)督瓷窯、瓷器燒制、經(jīng)手采購的職能部門,比如那時的東廠、西廠等等,是一樣的性質(zhì),明朝對內(nèi)、對外、賞賜和出口交換,都得用到瓷器。
明朝早期,窯廠、御器廠出資在景德鎮(zhèn)建過專門的窯場,但后來供不應求和民窯蓬勃發(fā)展的原因,變成從民窯中挑選好窯,用“官搭民燒”的方式,為朝廷燒窯,如“官古器”窯等。御器廠對民窯有壓制、盤剝等惡習,加上朝廷派往景德鎮(zhèn)督窯的人多為臨時辦差的太監(jiān),過程中有大量的貪污腐敗和對地方、老百姓多有驚擾,曾引發(fā)過民變。
御器廠燒造瓷器的數(shù)量大得驚人。如,宣德八年(1433年)一次竟然要燒造443500件!這可能是外銷的需要,因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要帶不少瓷器出去,下西洋回來后,也會打開市場,使需求量產(chǎn)生井噴。
明朝官窯出的瓷品,除晚期的瓷器之外,一般都帶有年款,質(zhì)量普遍比民窯窯好得多。
五、清代
清代對瓷器更重視,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本人很喜歡瓷器,在景德鎮(zhèn)也設有御器廠。但管理和明代,有些不一樣,一是朝廷專門委派有長期任職的專職督瓷官員,二是都以“官搭民燒”的方式,選擇最好的民窯來燒瓷。所以,清朝存在官窯瓷、御瓷,但沒有專設的官窯場、御窯廠。
清代的帝王,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都比較愛好瓷器。著名的琺瑯彩品種就是在康熙時引進國外彩料創(chuàng)制的,它為粉彩的大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雍正更是十分重視瓷器的質(zhì)量,他采用重獎制瓷工人的辦法,促使制瓷質(zhì)量的提高。乾隆酷愛各類工藝品,幾乎達到了狂熱的程度。這幾位帝王,對官窯都比較重視,投入很大,委派專人管理。
關于官窯的運作,清朝廷吸取明朝的教訓,不再用太監(jiān)來監(jiān)督御器廠,御器廠也不再專設窯場,而是采用“官搭民燒”方式,由御器廠選用窯戶撘燒官窯器。御器廠會選擇當?shù)貙嵙ψ顝姷母G戶、最佳的窯位,用最好的工匠,按照朝廷的要求來組織生產(chǎn)。整個燒制過程要保證質(zhì)量,如果燒毀還要窯戶賠償。
而那些委任的督窯官,是替朝廷辦差的專職專業(yè)官員,要長期任職,大多忠于職守,不敢怠慢,短期行為較少。歷史上幾任督窯官都或多或少都做出過貢獻。例如,康熙年間著名的“藏窯”,就是指督窯官臧應選督造的官窯,他燒出了單色釉;著名的“郎窯紅”,就是督窯官郎廷極督造的“朗窯”燒制出來的,他的仿宣德器,幾乎可以亂真,后來做了江西巡撫;劉源本是一個畫家,做督窯官時親自在器胎上畫;雍正年間年希堯督造的“年窯”也小有成就;而跨雍正、乾隆兩朝的督窯官唐英,非常出名,他不但燒制出來名瓷,將雍正瓷器推向歷史巔峰,還善于總結,寫有《陶成紀事碑》、《陶冶圖說》等書籍,已成為重要史料。
御器廠所制的官窯器,只供宮廷使用。除了由帝王賞賜以外,既使最高貴的王親國戚,也不可能自御器廠直接得到官窯器。清代滿漢貴族所用的各種優(yōu)質(zhì)瓷器,一般都來自于民窯中的“官古器”,就是民窯做的最好的瓷器。
大家對官窯概念的重視,其實是出于對瓷品品質(zhì)的要求,認為官窯都比民窯好。一般情況下,毫無疑問是對的,官窯的質(zhì)量應該比民窯好一些。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比如,清朝之前的官窯,是針對窯場的,這就產(chǎn)生一個問題,有些窯場開始是官窯,后來不是了,質(zhì)量可能下降,但還可能打著官窯的標簽;遼國的官窯,可能比中原的民窯質(zhì)量還要差一些;有些雖為官窯,不一定是給皇室用,或者進貢、或者出口,它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品質(zhì)可能只比民窯稍好一些,對比可能不是太明顯,等等,不可一概而論。在這個方面,瓷器商人忽悠的成分相當大,要注意。
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用于商業(yè)目的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
程彥林2016年12月8日于北京
關注作者其他文章,請掃以下二維碼,關注作者私人公眾號,點擊查看歷史信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