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READ
中國漢畫大展精品巡展(貴州) 于4月28日下午三點在貴州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由中國漢畫學會、貴州省文化廳聯(lián)合主辦,貴州畫院(貴州美術館)承辦,此次展覽是從587件(套)中精選出來的,共154件,分別來自全國23家文博單位。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漢畫拓片專題展覽,展覽成功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計劃,是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配合展覽,為了能讓貴州公眾對漢文化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30日上午,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陳履生先生專門為貴州美術館公教活動作題為《漢畫之美》講座,漢畫有多美?漢畫有九美~
One1
| 美在渾厚的氣勢 |
漢代畫像是中國歷代繪畫作品中最具氣勢者;沉雄博大。依據(jù)于墓室,來源于信仰,漢代藝術家在理解題材與裝飾方面表現(xiàn)出了前無古人的智慧,哪怕是只有尺幅的畫像磚,哪怕是其中僅僅刻一些簡單的花紋或動物,又都與后世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就是那種漢代所特有的藝術精神。當然,那宏大的車馬出行隊伍,天上人間的呼應,以及各種歷史故事的表現(xiàn),滿壁皆是,頂天立地,結構了一個足以震撼人心的空間。這就是漢代藝術特有的震懾力量,它們用藝術的語言既在當時的人面前表現(xiàn)出了能夠勾連幻想的內容,又能夠在兩千多年之后依然煥發(fā)出時代的精神。
Two2
| 美在豐富的內容 |
漢代畫像所表現(xiàn)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現(xiàn)實生活;歷史故事;神仙世界。
漢代畫像中的現(xiàn)實生活,其豐富性的內容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車馬出行、迎賓拜謁、捕魚田獵、馳逐牧放、紡紗織布、庖廚宴飲、樂舞雜技、琴瑟和鳴、六博對弈、射御比武、飛劍跳丸、馴象弄蛇、迎來送往、亭臺樓閣、門卒侍衛(wèi)、魚龍漫衍等。
漢代畫像中的歷史故事有賢君明臣、武功勛爵、貞節(jié)烈女、殉國先烈等歷史故事,表現(xiàn)出了“昭盛德”“傳既往”的繪畫功用。
漢代畫像中的神仙世界,以伏羲女媧、東王公西王母兩對主神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在他們的周圍有著與之相應的神獸等等,表現(xiàn)了漢代人的信仰。
Three3
| 美在多樣的表現(xiàn) |
漢代畫像有著多樣的表現(xiàn),其中既有地域的特點,又有藝人在表現(xiàn)上的特色。而在這種多樣的表現(xiàn)之中,同一題材的不同處理,同一題材的不同構思,同一題材的不同造型,同一題材的不同雕刻,都表現(xiàn)出了在藝術表現(xiàn)上的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正構成了漢代畫像在藝術表現(xiàn)上的杰出成就。顯然,在一個難以估摸的藝術世界中,漢代畫像用不同的表現(xiàn)構造了一個藝術的地下世界,這種并不是一個面向現(xiàn)實和面向公眾的藝術表現(xiàn),又反映了現(xiàn)實世界在藝術表現(xiàn)上的多方面的關聯(lián)。
Four4
| 美在生動的造型 |
漢代畫像的造型是難以想象的。
造型是漢代畫像藝術的基礎。它的生動性來自生活的觀察,有著不同于生活的藝術加工,其特殊性是藝術的想象為造型增添了無窮的生動。在生活與想象之間,在造型與適應之內,不管是人物,還是動物,都以其在造型上的努力,讓造型動起來,從而不僅是呈現(xiàn)出一種活靈活現(xiàn),更重要的是有著不同于現(xiàn)實世界的生動性。這或許就是一種為了地下世界所需要的生動性,是藝術的生動打破了地下的沉寂,是藝術生動化解了底下的虛空。
夸張,變形,是生動的漢代畫像造型的基本手段。在這些基本手段之中,有些常規(guī)的方法,但也有打破常規(guī)的努力,比如表現(xiàn)正面的鳳鳥以及背面的馬,都在造型上解決了古人難以解決的造型問題,是在造型上的努力與挑戰(zhàn)。
Five5
| 美在精致的裝飾 |
漢代畫像從一個方面來看,是以裝飾為目的。不管是什么內容的圖像,也不管是用什么樣的手法,都是為了裝飾墓室而存在,而努力。作為一種基于墓室建筑而特有的裝飾藝術,漢代畫像的裝飾首先表現(xiàn)出的適應性。適應于門主、門楣、門、墻壁等等的不同構圖,不僅有圖案主體的適應,還有與之關聯(lián)的框??蛟谶@一裝飾中,簡單的就是一條直線,而復雜的則有多種表現(xiàn),其目的都是為了框定主體,是一種邊界,也是一種表現(xiàn)。
漢畫的裝飾有兩個方面,一種是主體的有主題的圖像;另一種是純粹裝飾意義的圖案。兩者有時融為一體,有時互為補充。尤其是那些純裝飾的圖案,往往又是為了配合主體,或是邊框,或是獨立存在。
Six6
| 美在變化的雕刻 |
漢代畫像有著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畫像石在制作技法上有陰線刻、凹面刻、減地平面陰刻、淺浮雕、高浮雕以及透雕等多種方法,有的甚至是多種技法混用。
主要有六種:一、陰線刻,圖像全部用陰刻線條來表現(xiàn)。二、凹面刻,把物像輪廓內剔成凹入的平面,再以陰線刻劃細部。三、減地平面陰刻,在平滑的石面上,將物像輪廓外減地,使物像呈平面凸起,細部再用陰線刻出或用朱線墨線勾繪。四、淺浮雕,將物像輪廓外減地,使物像略呈弧狀凸起。五、高浮雕,減地后物像弧面浮起較高,細部起伏明顯,有較強的立體感。六、透雕,把物像的某些部分刻透鏤空,使之類似立體的圓雕。每種技法因時間、地域之別,又存在著一種差異。不同的技法是決定畫像石藝術風格的重要因素。
Seven7
| 美在耐看的細節(jié) |
細節(jié)決定成敗,失去細節(jié)的藝術表現(xiàn)是難以獲得成功的。漢代畫像不管在什么地區(qū),都有著不同尋常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從整體的構圖,到具體的人物、動物等的造型,再到與之相關的刻制,豐富的細節(jié)使得畫像不僅是耐看,而且還耐人尋味。比如“泗水撈鼎”的“撈”,各個不同的畫面所反映出來的差異性正在細節(jié)之中,包括那點題的鼎中出龍這一細節(jié),其正反映了多樣性表現(xiàn)上的特色。所以,漢畫在表現(xiàn)上的各不相同,重要的是在處理一些細節(jié)問題上的各不相同。因此,細節(jié)作為畫像藝術表現(xiàn)中的重要部分,也就成了漢畫審美的重要的內容。
泗水撈鼎,河南省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泗水升鼎,滕州市漢畫像石館
泗水撈鼎,江蘇師范大學漢文化研究院
Eight8
| 美在不同的地域 |
漢代畫像在不同的地區(qū)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多樣的地域風格是漢畫藝術審美的重要方面。地域風格反映了地區(qū)的文化風格,也反映了文化的傳承。地域風格有歷史的成因,也有現(xiàn)時的創(chuàng)造。地域風格既有在一個很廣泛圍內的差異,也有相鄰之間的不同。在漢畫藝術的整體中,陜北的與山東和蘇北的有著明顯的不同,而在漢代基本上屬于一個文化區(qū)域的蘇北與皖北,彼此的差異性也是很明顯。地域風格首先表現(xiàn)在同一題材內容的不同理解和表現(xiàn)之上,如伏羲女媧與東王公西王母的不同配置,以及有些題材內容的地方性專屬,或地方所有的唯一性;地域風格還表現(xiàn)在不同的刻制方法之上,這是今天判定地域風格的主要立足點。比如陜北的刻制方法主要表現(xiàn)在這一地區(qū),而四川的石棺畫像也只有四川才有。
伏羲女媧–朱雀玄武,淮北市博物館
西王母,山東博物館
Nine9
| 美在無法的自由 |
在漢代畫像的許多表現(xiàn)中,超于法度、不合規(guī)矩的自由表現(xiàn),在構圖、造型、表現(xiàn)、刻制等多方面,共同表現(xiàn)出了自由的藝匠。漢代藝術之所以在2000多年前就表現(xiàn)出了在世界文化多樣性中的超前的表現(xiàn)力和審美上的獨特性,正因為它在藝術上的自由,無拘無束。自由是藝術的生命,自由是審美的不解的魅力。漢畫之美在超于法度的自由的表現(xiàn)中,在既有適應性,又有打破適應性的構圖與表現(xiàn)之中,自由的表達成為漢畫的一種特有的氣質和精神。藝術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既創(chuàng)造規(guī)范,又打破規(guī)范;既有范本,又超越范本;既有法則,又不為法則所拘。漢畫就是在中國藝術發(fā)展的前段,在規(guī)律性的表現(xiàn)中,將造型與表現(xiàn)的諸多關聯(lián)通過不同的細節(jié)而展現(xiàn)出史無前例的審美,同時,又在后無來者的歷史范疇內將漢代藝術抬升到了一個歷史的高位。
Ten10
| 結語:全面認識漢畫 |
漢代畫像石、畫像磚所表現(xiàn)出的圖像的意義更多的是在題材和造型方面,并不是終結的繪畫的意義,所以,對于漢代繪畫的認識,還需要再沿著戰(zhàn)國以來的壁畫和帛畫的發(fā)展方向來看漢代的繪畫。除了帛畫之外,漢代的墓室壁畫有豐富的遺存,具有代表性的有西漢中期洛陽的卜千秋墓壁畫、洛陽燒溝61號壁畫墓、東漢末年的和林格爾墓壁畫等。
漢代繪畫從馬王堆T形帛畫開始,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高超而縝密構思構圖的水平,及至漢代畫像石上,這一時期特有的構圖方式,能夠囊括復雜的內容,能夠展現(xiàn)闊大的場景,能夠表現(xiàn)豐富的想象,能夠反映深邃的思想。從天上到人間;從現(xiàn)世到地下,集中到一個墓室之中,河南新密的打虎亭漢墓、山東沂南的北寨漢墓、江蘇徐州的白集漢墓等,以期完整的保存而顯現(xiàn)出一個系統(tǒng)的墓室格局,并將圖像所處的位置標示出圖像之外在整體中的意義。從造型上來看,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漆奩中的帛畫《導引圖》,其各式造型之生動應該是這一時期的代表。雖然這種具有標本性質的繪畫只是人物單體的表現(xiàn),但造型上的“導體令柔”的形神關系,卻表明了漢代繪畫已經(jīng)達到成熟的境界,而在形式上的工筆彩繪畫法應該是東晉顧愷之及其之后工筆重彩人物畫的始祖。
畫像石和畫像磚共同構造了漢畫體系中的核心部分,也是金石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早在東晉末年,戴延之的《西征記》首次記載了山東魯恭墓前的石祠堂、石廟和畫像。北魏末年,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也記載了山東、河南南陽等地的石祠堂和畫像。北宋中期以后,一些金石學家刻意收集和著錄漢畫像,促成了金石學的興起。到了北宋末年,則出現(xiàn)了“訪求藏蓄凡二十年”的金石學家趙明誠,其30卷的《金石錄》對藏品和金石銘刻拓片的論述和考訂,開金石學的先河?!督鹗洝肥状沃浟松綎|嘉祥武氏祠的畫像。這一位于山東嘉祥縣城南的武氏祠又稱“武梁祠”,是祠堂及其畫像的代表。因此,在魯迅的所好、所藏、所論中也多次提及武氏祠。
因此,基于它的拓印、收藏及其對于拓印版本的題跋、考釋,都是中國獨特的學問,也為歷代文人和書畫家所好。
與現(xiàn)場聽眾互動
展廳
Mr.陳與貴州美術館館長陳爭。
Mr.陳與貴州美術館公教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