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精致的清代風箏線輪
時間:2021/5/24 16:49:03 來源:收藏快報 彭寶珠/江蘇蘇州
春季是適合放風箏的時節(jié)??粗焐衔孱伭?、形態(tài)各異的風箏忽高忽低,不得不說是一種享受。“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代詩人吳友如的《清明節(jié)放風箏》一詩,為我們生動地描繪了人們在草長鶯飛、楊柳拂堤的春光明媚時節(jié),放風箏的畫面。
在古代,放風箏多為富貴人家的專屬,風箏線輪作為放風箏的附屬品,其珍貴與否,也顯示了主人的身份。在我收藏的眾多風箏藏品中,這件清代風箏線輪(見圖),十分獨特,我尤為喜愛。該風箏線輪選用上等的象牙材料制作而成,質地細膩,造型精致,乳白光亮,高貴淡雅。線輪長23厘米,線輪頂端雕刻一枚圓形的葫蘆,尾端鏤空雕刻了交相纏繞的葫蘆藤蔓。軸輪是宮燈造型,上下都有一塊圓形擋板和護板,擋板上開了凹槽,以榫卯的結構方式與五塊雙螭紋的軸條相接合,為風箏線收放之用。整件風箏線輪造型端莊大氣,保存至今完好無損,精致的做工,令人賞心悅目。
風箏,古時稱“鷂”,亦稱“鳶”,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風箏起源于戰(zhàn)國時代,一開始為墨翟用木頭制成的木鳥。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了風箏材質。到了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進入隋唐,由于造紙業(yè)的發(fā)展,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再到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我的風箏藏品均為祖上所傳。爺爺曾說,當年他的祖父是十里八鄉(xiāng)有名的巧手,經常糊風箏給孩子們玩。爺爺從小耳濡目染,8歲就開始跟著祖父學木工、學雕刻,學做風箏。爺爺延續(xù)著制作風箏的傳統(tǒng)技藝,以極富民韻和創(chuàng)新手法,制作出來的風箏造型多變、彩繪逼真、精妙無比、飛行平穩(wěn),頗受民眾歡迎。
風箏作為傳統(tǒng)民俗文化流傳至今,追根溯源,這件清代風箏線輪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楊柳依依,芳草萋萋,鶯歌燕語。風和日麗的春日,觸目皆景。欣賞每一件風箏藏品,放飛每一只風箏,濃墨重彩勾畫出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寄予幸福的希望。
版權與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版權歸原網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fā)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fā)現(xiàn)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