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6/6 15:00:00 來源:收藏快報 劉勇先/陜西安康
明末清初畫家龔賢,曾在一把摺扇上書寫了李白《望天門山》七言絕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p>
漢陰縣博物館藏有一把紫檀骨摺扇(見圖),上面就有龔賢的山水畫及題李白的《望天門山》絕句。此扇制作極精致,十分亮麗養(yǎng)眼,今拿出來和同好共欣賞。
龔賢款摺扇畫面使用連史紙,縱21、橫58.8厘米。作者采用平遠(yuǎn)式施彩畫面,近處蒼松雜樹,濃密陰郁,其下樓閣屋舍錯列,右面則空漾蒼茫,以現(xiàn)水面之遼闊,從而使畫面平穩(wěn)。畫遠(yuǎn)山淡抹隱現(xiàn),近處山石老樹樓閣。咫尺千里,蒼蒼莽莽。山石用方硬而帶剛性的直線勾括,棱角分明。皴法則縱橫恣意,似亂柴,亦似斧劈皴,方峭瘦硬。但整幅疏密得宜而顯工整。構(gòu)圖布局獨具匠心,用筆蒼勁老辣,畫境有幽逸之氣。讓人感覺到的是大自然的生息:蒼茫、華滋、深沉和靜穆。
左上角落款:“丙申夏至日 龔賢”,下鈐白文篆書:“龔賢”印章。丙申,即清順治十三年(1656)。
此摺扇背面龔賢款書法。采用撒金連史紙,此書法是錄李白的七言絕句《望天門山》,即:“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甭淇睢褒徺t”,下鈐白文篆書“龔賢”印章。龔賢擅于行草,其筆力遒勁、樸厚,豐潤中含有灑脫,穩(wěn)沉中透著靈動。
天門山在今安徽當(dāng)涂縣西南,東為博望山,西為梁山。兩山夾江對峙,相對如門。李白此詩寫天門山的獨特景色,“天門中斷”“兩山對出”都很形象。
連史紙產(chǎn)自福建連城,又稱連四紙、連泗紙。素有“壽紙千年”之稱。采用嫩竹做原料,堿法蒸煮,漂白制漿,手工竹簾抄造,有72道工藝,道道精湛。它紙白如玉,厚薄均勻,永不變色,防蟲耐熱,著墨鮮明,吸水易干,書寫、圖畫均宜。
此紫檀木摺扇是用紫檀木制扇骨的紙招扇。此扇大骨2根、中骨11根,共13根,中骨雖已插入兩個扇面之間,而安置大骨的方式卻采用“一根蔥”式。因這種扇式多出自大內(nèi),式樣甚雅,所以在明清兩代文人中一直流行。
此大骨表面采用錯銀手法,繪成變形牡丹纏枝花紋;上端鑲圓形螺鈿,其上刻制“雙娃抱滾圖案”;中間鑲4片圓形螺鈿,其上分別刻制雙勾行書:“年”“年”“如”“意”4字。
書法面右側(cè)大骨表面采用錯銀手法,繪成變形牡丹纏枝花紋;上端鑲圓形螺鈿,其上刻制“大象圖案”;中間鑲4片圓形螺鈿,其上分別刻制雙勾行書:“歲”“歲”“吉”“祥”4字。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一。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fù)社活動,明末戰(zhàn)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他與同時活躍于金陵地區(qū)的畫家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并稱“金陵八家”;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并稱“天下二半”(龔賢,字半千;呂潛,號半隱)。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扇子源于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相關(guān)的文獻(xiàn)記載來看,可追溯到史前的神話傳說時代。當(dāng)時的人們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出于障日、招風(fēng)取涼、驅(qū)蟲趕蚊等需要,隨手取植物葉子或禽羽,進(jìn)行簡單的加工制作,這便是扇子的雛形。由此,扇子在后世又有“障日”之稱。
但是古書中提到的“扇”,不一定都指現(xiàn)代概念中用以取風(fēng)驅(qū)暑的扇子?!吧取痹诠糯辽儆兴姆N含義:一是指竹類編織的簾幕;二是指門或屏風(fēng);三是指布制的手巾、蓋頭之類;四是指扇子,包括作帝王儀仗用的扇翣和普通的扇子。
摺扇一名“摺疊扇”,又名“聚頭扇”,收則摺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古代摺扇由扇骨和扇面兩部分組成,通過“穿面”合而為一。摺扇的出現(xiàn),逐步替代了平扇中的一些品種,它的特點是收摺自如、攜帶方便。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