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r id="bhdnd"></meter>

      <menuitem id="bhdnd"></menuitem>

        <big id="bhdnd"></big>
        <address id="bhdnd"><thead id="bhdnd"></thead></address>

        <progress id="bhdnd"><thead id="bhdnd"><font id="bhdnd"></font></thead></progress>
        <big id="bhdnd"></big>

        首頁 > 藝術新聞 >集藏信息> 正文

        歷代地藏菩薩與觀音菩薩二菩薩圖像志解讀

        時間:2021/9/15 9:52:41  來源:佛像雕塑藝術



        觀音與地藏菩薩像 五代至北宋(907-1279)

         敦煌莫高窟第 17 窟出土      日本有鄰館藏

          左側(cè)繪觀音菩薩,右側(cè)為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正面倚坐,著紅色袈裟,左手托法輪,右手撫膝,背光兩側(cè)立二比丘,身后山巒起伏。其座下繪跪姿比丘及男供養(yǎng)人。

          此圖應是表現(xiàn)觀音菩薩的道場補陀洛迦山及地藏菩薩的道場伽羅陀山之場景。

        歷代地藏菩薩與觀音菩薩

        二菩薩圖像志解讀

          自公元 4 世紀地藏菩薩名號從印度傳入中國起,地藏信仰在中國便開始形成。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其影響力逐步擴大。伴隨著佛教信仰的發(fā)展,既符合禮拜儀軌,又能實現(xiàn)佛教經(jīng)典弘傳,還使信眾達到營福修行愿望的佛教美術總會應運而生。因而古人開始用石刻、繪畫等方式表達地藏菩薩,地藏菩薩的圖像系統(tǒng)便伴隨經(jīng)典的流傳、法門的形成、信仰的發(fā)展逐漸建立了起來。

          在地藏菩薩圖像志發(fā)展的初期,獨尊地藏菩薩像是表現(xiàn)的重點。

          伴隨著地藏信仰的發(fā)展,地藏菩薩的圖像志逐漸豐富起來:“雙地藏”“六地藏”“地藏六道”“地藏觀音”“阿彌陀佛、觀音與地藏”“地藏十王”“地藏、道明和尚與閔公”等多種 多樣的圖像類型被創(chuàng)造了出來。

          每一種圖像志類型,都有其產(chǎn)生、發(fā)展與變化的原因,有些是以經(jīng)典內(nèi)容為依據(jù),有些源于地藏信仰的發(fā)展與融合情況,有些則有著時代風格、地域特征、供養(yǎng)人與工匠特殊偏好等偶然因素的烙印。

          筆者采用圖像學的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出中國、日本、韓國等地具有代表性的地藏菩薩圖像,并以圖像內(nèi)容為依據(jù)列出 20種圖像志類型,試圖還原出地藏菩薩圖像系統(tǒng)的建立、發(fā)展過程,以及其背后的宗教意義,并且通過對圖像的討論反映出信仰發(fā)展的情況,厘清圖像對法門與信仰產(chǎn)生的反向作用,即將“地藏菩薩圖像”發(fā)展的討論,放進“地藏法門”研究的大命題之中而筆者不厭其煩地細化地藏菩薩圖像志的類型,將有包含關系的圖像志分別討論,其目的在于通過許多看似微小的、被此前研究忽略的圖像變化,使讀者能夠解讀出背后截然不同的信仰依據(jù),也使信眾面對地藏菩薩的圖像時能夠產(chǎn)生最如法的觀想。

        地藏與觀音圖像志

        一般意義的“地藏與觀音二菩薩” 

          將地藏與觀音二菩薩表現(xiàn)在同一龕、同一畫面,或處于相對應位置的做法(圖 4-27),在唐五代北宋時期的石窟塑像與敦煌壁畫、紙絹繪畫中非常流行,數(shù)量極大,幾乎可以列為這一時期中被塑畫最多的圖像類型。而從中唐開始,“地藏與觀音二菩薩”與“地藏六道”“地藏十王”的圖像類型也有所融合,例證主要集中在敦煌的壁畫與紙絹畫中。后世也在“觀音地藏”的圖像組合中增添新的元素,形成新的圖像組合。如“阿彌陀佛、觀音菩薩與地藏菩薩”“彌勒佛、觀音菩薩與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地藏菩薩”等。

          對于地藏與觀音二菩薩形成組合圖像的原因,前輩學者多有討論。觀點主要集中為,雖然地藏菩薩與觀音菩薩形成組合沒有明確的經(jīng)典依據(jù),但是在二菩薩的圖像中,觀音菩薩往往象征現(xiàn)世拯救,地藏菩薩則象征地獄拯救,二菩薩圖像結(jié)合起來,類似于分工合作,滿足眾生不墮地獄、現(xiàn)世救苦的雙重愿望。

        觀音與地藏菩薩像 北宋(960-1127) 大足北山石窟第 253 龕

          主像為觀音菩薩與地藏菩薩,赤足并肩立于蓮臺上。地藏菩薩居觀音菩薩左側(cè),雙耳戴環(huán),胸前飾瓔珞,雙手已殘損。主像左右側(cè)龕壁上,各雕六朵祥云,分上中下三層排列。每排二朵,云中各有一組人像,或騎馬,或拱揖,或捧笏,或恭立,冠服不一,姿態(tài)各異。其圖分別為十殿閻王及二司官像。龕外左壁有題記。

          筆者對此有一些新的思考:

          首先,一則涉及地藏菩薩與觀音菩薩圖像的靈驗記值得我們關注。在《地藏菩薩靈驗記》“梁朝善寂寺畫地藏放光之記第一”中有記載:

          梁朝,漢州德陽縣善寂寺東廊壁上,張僧繇畫地藏菩薩并觀音各一軀。狀若僧貌,斂披而坐。時人瞻禮,異光煥發(fā)。至麟德元年,寺僧瞻敬,嘆異于常,是以將親壁上模寫,散將供養(yǎng),發(fā)光無異,時人展轉(zhuǎn)模寫者甚眾。麟德三年,王記赴任資州刺史,常以模寫,精誠供養(yǎng)。同行船十艘,忽遇風頓起,九艘沒溺,遭此波濤,唯王記船。更無恐怖。將知菩薩弘大慈悲,有如是威力焉。至垂拱三年,天后聞之,敕令畫人摸寫,放光如前,于同道場供養(yǎng)。至于大歷元年,寶壽寺大德于道場中,見光異相,寫表聞奏,帝乃虔心頂禮, 贊嘆其光。菩薩現(xiàn)光時,國常安泰。復有商人妻,妊娠經(jīng)二十八月不產(chǎn)忽睹光明,便摸寫,一心發(fā)愿于菩薩,當夜便生一男,相好端嚴,而見者歡喜。舉世號放光菩薩矣。

        觀音與地藏菩薩圖(與十王) 北宋(960-1127)

        敦煌莫高窟第 17窟出土 EO.1173 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畫面有三段,上段為十一面千手觀音菩薩(圖 108),中段為地藏菩薩(圖109),下段為供養(yǎng)銘文與供養(yǎng)人像。其中地藏菩薩頭戴披帽,呈左舒相坐,左手托寶珠,右手持錫杖,腳踩蓮臺。旁有十王、男女供養(yǎng)人。

          可見地藏與觀音二菩薩的圖像出現(xiàn)得很早,靈驗故事中記載張僧繇所在的南北朝時期就已存在。而這則靈驗記故事的核心是“地藏與觀音二菩薩”圖像放光的靈感,使后代人們不斷“模寫”這一圖像并大規(guī)模地流傳(“時人展轉(zhuǎn)模寫者甚眾”),并繼續(xù)得到放光或救度的感應。

          鑒于稱“觀音與地藏二菩薩”圖像組合為“放光菩薩”的做法,后代依舊存在,甚至在韓國亦有這樣的說法,可見這一類靈驗記有不小的流傳規(guī)模與影響力。因此,或許觀音與地藏二菩薩圖像,是一個有靈驗記記載、并由畫家個人靈感創(chuàng)造出的、有著偶然性的圖像,而在獲得“放光感應”后,圖像超出了普通畫像的意義,被大量流傳,并被固定成一個標準類型。

          如果這樣的可能性存在,那么影響“地藏與觀音二菩薩”圖像發(fā)展的,便是放光靈感的經(jīng)驗性與影響力。

          對“觀音與地藏二菩薩”圖像的新思考之二在于,筆者認為觀音地藏二菩薩的圖像組合除了“現(xiàn)世拯救、地獄拯救”的結(jié)合,還因為觀音菩薩與地藏菩薩對于信眾而言,是同類型的、有很大相似性的兩位大菩薩。通過觀世音菩薩的經(jīng)典《妙法蓮花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與地藏菩薩經(jīng)典“十輪經(jīng)”、《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等對比,我們會發(fā)現(xiàn)觀世音菩薩與地藏菩薩在以無數(shù)化身救眾生、于苦難中救眾生、滿足眾生一切所求等方面,非常相似。因此,從信眾的角度出發(fā),將兩位發(fā)心相似的菩薩塑畫在一起是很正常的。

          對“觀音與地藏二菩薩”圖像的新思考之三在于,筆者認為這一圖像是有一定經(jīng)典依據(jù)的,晚唐五代大量流傳的《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中“見聞利益品第十二”幾乎全品都是有關觀音菩薩與地藏菩薩的內(nèi)容。 

        十一面觀音與地藏菩薩圖(與十王)

         五代至北宋(907-1279) 敦煌莫高窟第 17 窟出土 

        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圖上部繪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并坐于束腰蓮座上,右邊地藏菩薩頭戴披帽,左手托火焰白色寶珠,右手執(zhí)錫杖。二菩薩前設一供案,案上置有香爐與凈瓶,巖石兩側(cè)是僧人道明及金毛獅子,十王畫在二菩薩的下方,配二侍者。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里講,觀世音菩薩為了能讓“現(xiàn)在未來一切眾生”“瞻禮獲?!?,請釋迦牟尼佛再次為大眾稱揚地藏菩薩的功德。

          于是,釋迦牟尼佛宣說現(xiàn)在未來的眾生,如果見地藏菩薩形象、聞地藏菩薩名或念其(地藏菩薩)名字,將得無量利益,若能回向法界,甚至可以“畢竟成佛超生死”。緊接著,釋迦牟尼佛因為觀世音菩薩與娑婆眾生因緣深厚,因此囑托觀世音菩薩廣宣流布地藏菩薩經(jīng)典,讓現(xiàn)在未來眾生得聞地藏菩薩功德。

          雖然,《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的流傳時間晚于地藏與觀音二菩薩圖像產(chǎn)生的時間,但對于這一圖像此后的發(fā)展必然有所推動。同時也為解讀這一圖像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即兩個同樣與娑婆世界有因緣的菩薩中,觀音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囑托,為眾生介紹宣說地藏法門,而這法門恰是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教給“佛滅時代”現(xiàn)在未來眾生的解脫法門。

          因而“觀音與地藏二菩薩”圖像,包括“釋迦牟尼佛與觀音、地藏”圖像類型都可以從這個角度解讀。


        觀音與地藏菩薩像 高麗時期(918-1392)

        日本福井敦賀西福寺藏

          觀音菩薩居右側(cè),地藏菩薩居左側(cè)。地藏菩薩呈比丘形象,左手捧寶珠于胸前,右手作印契,踏雙蓮臺。

        地藏與十一面觀音的二菩薩圖像組合

          十一面觀音菩薩屬于密教系統(tǒng)中的觀音菩薩形象,因而筆者將其與一般意義的觀音菩薩圖像分開討論。

          地藏菩薩與十一面觀音菩薩的圖像組合,主要見于龍門石窟奉先寺北壁外側(cè)石窟、龍門石窟石牛溪塑像、敦煌 32 窟東壁門北的盛唐時期壁畫、敦煌紙絹繪畫等。

          而地藏菩薩與十一面觀音的圖像除卻一般觀音、地藏組合圖像所包含的意義外,還有專門針對地獄救度的意義。

        觀音及地藏菩薩像 武周久視元年(700)

        四川蒲江飛仙閣石窟第 55 龕。

          正壁刻二尊戴高寶冠觀音菩薩,并立于蓮臺上。二觀音之間刻一比丘形地藏菩薩。

          北宋僧人天息災所譯的密教經(jīng)典《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jīng)》第一卷中,便主要講述了觀世音菩薩救度地獄眾生的內(nèi)容:

          爾時世尊告除蓋障菩薩言……此大光明是圣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入大阿鼻地獄之中,為欲救度一切受大苦惱諸有情故,救彼苦已復入大城,救度一切餓鬼之苦……如是善男子,圣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入大阿鼻地獄之時,其身不能有所障礙,時阿鼻地獄一切苦具,無能逼切菩薩之身,其大地獄猛火悉滅成清涼地……是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入其獄中破彼鑊湯猛火悉滅,其大火坑變成寶池。池中蓮華大如車輪……

          佛告除蓋障菩薩言,善男子彼觀自在菩薩,從大阿鼻地獄出已,復入餓鬼大城。其中有無數(shù)百千餓鬼口出火焰,燒燃面目形體枯瘦,頭發(fā)蓬亂身毛皆豎,腹大如山其咽如針。

          是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往詣餓鬼大城,其城熾燃業(yè)火悉滅變成清涼……是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起大悲心于十指端各各出河,又于足指亦各出河,一一毛孔皆出大河。是諸餓鬼飲其中水,飲是水時咽喉寬大身相圓滿,復得種種上味飲食悉皆飽滿。此諸餓鬼既獲如是利益安樂,各各心中審諦思惟……

          而其中閻魔天子以偈贊嘆觀世音菩薩時,有“示現(xiàn)百千臂,其眼亦復然,具足十一面,智如四大海”的內(nèi)容。

          因而十一面觀音的密教形象有救度地獄的特殊意義,而與地藏菩薩形象一同出現(xiàn)在圖像中,或許表達的是共同救度地獄眾生的思想。

        觀音與地藏菩薩像 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 

        敦煌莫高窟第 17 窟出土

        MG.17659 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右下角為地藏菩薩像,頭戴披帽,右手托寶珠,左手持錫杖,呈右舒相坐于大蓮臺上,榜題“地藏菩薩來會鑒物時”, 道明和尚合十脅侍一旁,榜題“道明和尚卻返時”,蓮花座下有一金毛獅子蹲居,有榜題“金毛獅子助圣時”


        本期內(nèi)容選自李曼瑞著《地藏菩薩信仰與法門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

        長按關注:[佛像雕塑藝術]

        版權與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轉(zhuǎn)載自其它網(wǎng)絡媒體,版權歸原網(wǎng)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fā)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fā)現(xiàn)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nèi)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更多
        乱人伦人妻无码视频在线播放,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在线视频,日韩精品无码自拍第15页,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列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