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0/18 16:55:30 來源:佛像雕塑藝術(shù)
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地藏菩薩形象頗有特點:一般菩薩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纓絡(luò)裝飾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薩則多現(xiàn)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他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據(jù)《地藏菩薩儀軌》、《地藏菩薩十輪經(jīng)》等記,由于地藏菩薩在無佛的“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濟渡眾生,為了讓眾生能深信因果,皈依三寶,所以顯示出家僧人相。在佛教傳統(tǒng)中,地蔵菩薩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是佛教的四大菩薩。
畫中地藏王左手持錫杖,右手持寶珠,如《地藏贊》里所說“金錫振開地獄門,明珠照徹天堂路”,是比較典型的形象造型。值得注意的是,圖中地藏王菩薩的冠飾為披帽而非毗盧冠,身上所著,也難以確定為袈裟,而臉部造型中比較特殊的是有髭須——這些特征,都說明這一軀地藏王菩薩并不是常見的出家相,而是比較特殊的在家菩薩相。一般菩薩造型,都作在家相,如觀音菩薩,或現(xiàn)白衣大士,或天人相;文殊菩薩現(xiàn)童子相;普賢菩薩也現(xiàn)在家相。按《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所記,地藏為救苦救難、方便說法有四十四變化身,其化身與觀音菩薩大致相等,此圖中的髭須也與菩薩留須所近,在眾多地藏王菩薩造像中,此軀是屬于比較特殊的類型。
此《南無大愿地藏王菩薩像》,絹色深沉,畫面包漿厚重,雖然并無年款記述,但年代距今久遠則毋庸置疑。從佛的面部和手足部的豐腴造型看,很符合唐朝的審美情趣。畫中所繪錫杖、寶珠等法器和披帽、寶冠、珍寶耳環(huán)、珍寶項鏈、珍寶纓絡(luò)、珍寶臂鐲、珍寶手鐲等寶飾,多以金線勾描,線條細挺,設(shè)色艷麗,歷久而益見其光采燦爛。按宋以前菩薩像并不以單軀形象出現(xiàn),以地藏王菩薩的面孔造相而論,慈眉善目之形應(yīng)在元后出現(xiàn),畫風(fēng)的穩(wěn)定和飾珠、手形等細節(jié)的處理手法則為明代人物造像中所常見。以紙絹的老舊程度而論,也不會晚于明,故以此推論,至少在明之前。再從用料上推斷:此佛像所用的絹極為精致纖細,非民間作坊所能生產(chǎn);畫面中大多用純金鉤線,使整個畫面顯得高貴而富麗,透出皇家至尊之氣,應(yīng)是宮中佛堂供奉之神像。從其無落款上也可窺見一斑。明以前作為皇帝膜拜的神像均不允畫師與工匠落款,因該佛像要經(jīng)受至高無上天子的膜拜,畫師工匠之名款是承受不起此禮拜的。
該佛像面部開光精準,神態(tài)壯麗而肅穆,令觀者有塵垢凈去、凡心皆無之脫俗之感。尤其是用金線勾勒的線條,挺拔有力,手中的明珠通透而純凈,像誘人的夜明珠一般,仿佛會隨時滾落下來;那胸前的纓絡(luò)珠寶,像在微微地顫動,盡顯高雅與珍貴……通篇畫幅的每處細部都處理得那么的細,那么的準,那么的精,定是當(dāng)時頂級的宮廷御用畫師所作。
觀禮佛像,可以感化心靈,使人證悟佛道。清凈的佛像總給人以神圣莊嚴感,對人有一見生情的吸引力,可以啟迪人的悟性,能在無形中發(fā)揮祛惡揚善的功德?!赌蠠o大愿地藏王菩薩像》展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繪畫技巧,也融入了作者對佛教深切真實的體悟,圓融地體現(xiàn)了地藏王菩薩清凈莊嚴、慈悲無我的形象。此佛像在近些年來的拍賣市場中實為罕見。(文/靜庵)
長按關(guān)注:[佛像雕塑藝術(shù)]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