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r id="bhdnd"></meter>

      <menuitem id="bhdnd"></menuitem>

        <big id="bhdnd"></big>
        <address id="bhdnd"><thead id="bhdnd"></thead></address>

        <progress id="bhdnd"><thead id="bhdnd"><font id="bhdnd"></font></thead></progress>
        <big id="bhdnd"></big>

        首頁 > 藝術新聞 >藝術品拍賣信息> 正文

        2022西泠春拍 | 張瑞圖 唯一書詠福州名勝之作《詠鼓山詩冊》

        時間:2022/8/10 9:20:01  來源:西泠拍賣

        登福州鼓山:

        張瑞圖晚年最后一次遠足

        登鼓山屴崱峯。

        崇禎癸酉冬孟,

        錄于白毫庵之晞發軒,

        瑞圖。

          崇禎二年(1629年)三月,張瑞圖因曾為魏忠賢生祠書碑一事名列“逆案”,雖得以輸資免罪贖為平民,但此事給他的心中帶來的陰影是無法抹掉的。罷歸之后,張瑞圖一直居住在晉江青陽下行故里直到去世。崇禎六年(1633年),時年64歲,已是“歸民”身份的張瑞圖決定作一次鼓山之行。盡情沉浸在家鄉的山山水水之間,多年來極力向往而求之不得的安靜生活終于得以實現,這使他感到十分滿足。

        民國時期福州鼓山登山之路

        福州鼓山之上的摩崖石刻

          鼓山位于福州東南,閩江北岸,主峰屴崱峰,為最高峰,俗稱絕頂峰,在明代歸屬福州府管轄,張瑞圖居住在泉州府晉江,而福州府到泉州府的直線距離接近200公里,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條件下,要作這樣一次旅行,對于已過花甲之年的張瑞圖來說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從現存的史料來看,這次旅行可能也是張瑞圖晚年最后一次走出晉江的遠行,同時也是張瑞圖唯一一件書詠與福州名勝鼓山有關的書法作品。

        明代福建省地圖

        ▲ 2022西泠春拍

        張瑞圖(1570~1641)行書 詠鼓山詩冊

        絹本  冊頁(三十頁)

        1633年作

        24×13cm×30

        說明:陳翰華舊藏。

          本拍品為張瑞圖唯一一件書詠福州名勝鼓山之作,并記錄張瑞圖人生最后一次走出晉江故里之遠行,意義重大。

          由本作題款可知,張瑞圖1633年有登鼓山屴崱峰之行,此行未見于記載,并據現存資料可知,登鼓山之行很可能是張瑞圖晚年最后一次長途遠行,因此本作實可視為張瑞圖晚年行跡的重要文獻補充。

          此作以特質粗絹書就,適合于表現張瑞圖此期點畫無意工拙、轉折退去棱角的書寫習慣,這也符合于張瑞圖進入崇禎年(1628)后的書寫特征:字與字相對獨立,刪繁就簡,用筆簡率平直,凸顯出這一時期張瑞圖淡然歸禪、淡泊蕭散的人生態度。

          此作入民國后為廣東資深藏家陳翰華所藏,自晚明至今流傳實屬不易。其不僅于張瑞圖而言是藝術和歷史之證明,于福州而言也是張瑞圖作為福建鄉賢于人生最后在鄉里行走之蹤影,實可寶之。

          作者簡介:張瑞圖(1570~1641),字無畫、長公,號二水、白毫庵主人,福建泉州晉江人。萬歷三十五年進士,官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善畫山水,法黃公望,亦工佛像。書法奇秀,與邢侗、米萬鐘、董其昌合稱“晚明四家”。 

        張瑞圖(1570~1641)

        張瑞圖年表

        (1633-1641部分)

        1633年 崇禎六年(癸酉)64歲

        六月,作《果亭帖》。

        是年,作行書《詩冊》、行草《臺城詩》卷、小楷《王績答馮子華處士書》冊以及《松泉圖》軸。

        1634年 崇禎七年(甲戌)65歲

        九月十二日,作行書《米芾西園雅集圖記》條屏。

        秋,作行草《盧照鄰長安古意詩》卷,又作綾本《山》8幀,全仿黃公望。

        1636年 崇禎九年(丙子)67歲

        秋,作草書《歐陽修酔翁亭記》卷、《山水圖》、《巨壑遠望圖》等。

        是年,作行書《杜甫秋興八首詩》卷、《杜甫衛節度赤馬歌詩》卷。

        1638年 崇禎十一年(戊寅)69歲

        夏,作小楷《白毫庵和陶詩》上、下兩冊。

        夏秋間,困于痰火三月余,作《高士篇》五言詩81首,并撰高士篇小引。作《山水》卷。

        十月,為外孫楊玄錫作楷書《和陶淵明擬古詩》冊。

        1639年 崇禎十二年(乙卯)70歲

        十二月,選一生所作詩篇輯成《白毫庵集》,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及雜篇后集四部分。

        作草書《燕子磯放歌行詩》卷。

        1640年 崇禎十三年(庚辰)71歲

        三月,張瑞圖子張潛夫在北京登進士,選為庶常,授翰林院檢討。

        秋,作《奇壑松泉圖》。

        是年,作行書《顏氏家訓》冊、《松亭飛瀑圖》軸、《遠浦飛帆圖》等。

        1641年 崇禎十四年(辛已)72歲

        秋冬之時,與老妻先后卒于家,享年72歲。

        子張潛夫自北涼返鄉為父母守孝。

        卒后四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南明隆武帝(唐王)詔命恢復其原有官銜,并賜謚“文隱”。

         詠福州鼓山詩冊:

        悠游林泉與佛化悟道的最佳范例

          崇禎二年(1629),張瑞圖被列入“逆案”第六等,理由是曾為魏忠賢生祠書丹。崇禎三年(1630年),張瑞圖被遣歸。張瑞圖落職后,偕如夫人賀氏隱居晉江青陽下行故里,生活恬淡,優游田園林壑,忘情山水,耕地品酒,以詩文翰墨自娛。時常棲隱白毫庵,與禪僧談禪論道,因此,自崇禎三年(1630)開始,其書法作品也大多題上“白毫庵居士” “白毫庵道者”“白毫老人”,或簡稱 “白毫庵”。 

        橫向扁狀向縱向長形變化

          進入崇禎年之后,張瑞圖基本以行書和楷書為主,字與字之間連筆較少,偶爾草書,也是去繁就簡,刪除其間纏繞疊加的線條,其橫畫趨于直挺簡約,不再出現入筆翹首或兩端上揚的形態,線條拐向雖然還是有折無轉,但四邊的圭角已不復存在,缺少之前的盎然激情和逼人氣勢。

        右上角很少再出現折筆或圭角

          經過仕途曲折之后的張瑞圖,儼然有淡然歸禪的心態。因此,書風逐漸穩定,形態更趨于平正,由橫向扁狀向縱向長形變化,天啟年間鐘情的章草逐漸消解,直至不見蹤影,右上角很少再出現折筆或圭角。字與字之間大多獨立,很少牽連,為了打破結構平正和章法僵化,或變化字的大小,或拉長撇、豎乃至結構中最后一筆,形成虛實關系,在不經意間散發出平淡率逸、隨心所欲的禪化氣息。

        字與字之間很少牽連,基本都單字獨立

        張瑞圖《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書畫合卷 書法部分

        綾本 27.9×320厘米  崇禎二年作(1629年)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張瑞圖 1639年作《草書燕子磯放歌行詩卷》 

        絹本 24.5×394厘米  廣州美術館藏

        紙墨相發:

        特質粗絹下的人生折射

          “一種新奇的藝術風格、面貌的確立,往往建立在對舊有的審美習慣及其形式要求進行否定和超越的基礎之上?!?

          有學者將張瑞圖的書法演變分為三個時期,其中第三時期是崇禎二年(1629年)以后。期間張瑞圖的詩作帶有濃厚的禪意色彩,同時書法風格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退去了鋒芒棱角,點畫無意工拙,不刻意追求體勢,正倚聚散一律出以簡率平直,由淡泊蕭散取代了天啟年間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

          《詠福州鼓山詩冊》在特質粗絹上寫就,筆劃中的轉折,墨色中的濃淡,與張瑞圖此時的性情相互生發,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棱角退去,消散淡泊,這何嘗不是張瑞圖人生的真實寫照。

        元 · 楊剛中《詠鼓山詩》

        清 · 乾隆十九年本《福州府志》

        飛構表林崇,下與層云平。

        陟嶠良以超,況乃臨滄灜。

        盤盤汀樹分,離離海帆征。

        曙發沙旭近,秋澄潦區明。

        憑高慨徂暉,撫往空遺名。

        混混弗自期,營營定何成。

        名峯冒南州,靈境仍幽深。

        春結丹樹稊,秋明紫煙岑。

        峻遠遂真賞,清曠舒遐心。

        惜無同懷登,共引芳醑斟。

        冷風奏飛淙,絕澗調羈禽。

        誰為鐘子期,續此云海音。

        明 · 林鴻《屴崱朝曦詩》

        明 · 王應山纂修 萬歷間修 · 道光十年重刊《閩都記》 

        天地有神氣,屴崱東南青。

        高標窮碧落,連峯走滄溟。

        深探地無際,遠見日初出。

        蜃氣乍蒼涼,龍光猶仿佛。

        始知至陽精,明明涵中虛。

        回旋綴陰魄,斡運乾坤樞。

        愿言吸晞景,庶以永年歲。

        手把扶桑枝,身騎六鰲背。

        茲焉對畫圖,飛夢繞屴崱。

        一笑天雞鳴,晴窗已東白。

        《詠福州鼓山詩冊》的最初面貌:

        從手卷到冊頁

        明張瑞圖行書冊。汝畟藏。辛未年重裝。

          目前所見張瑞圖行書《詠鼓山詩冊》為冊頁裝池形式,根據作品封面題簽“汝畟藏,辛未年重裝”可知,此套冊頁并非是原裝形式,而是經過重新裝裱,重裝者汝畟不詳,重裝的時間在辛未年,辛未年有1871年、1931年和1991年,又根據舊藏者陳翰華(1900~1965)的生卒年推算,此套冊頁最有可能重裝的年份應該是1931年。

          通過仔細查看陳翰華的鑒藏印“北月邨人”左邊緣鈐印痕跡,發現此印為重裝之后再鈐上,所以陳翰華在獲得此件藏品時已經被重裝成冊頁。

          如果將冊頁的每一頁按照上圖進行排列,正好符合張瑞圖手卷的書寫章法:字間距緊,行間距寬。行與行之間有明顯的裁剪痕跡。

        2017年西泠春拍

        張瑞圖 1633年作 行書 燕子磯放歌卷 

         成交價:920萬

          相對于張瑞圖的立軸書法而言,手卷與冊頁書法更有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立軸書法一般不署具體的時間紀年,手卷冊頁多書有明確的時間落款,這對研究張瑞圖的書法演變有很大助益。

        2019年西泠秋拍

        張瑞圖 1634年作 草書 唐人詩卷  成交價:1495萬

        陳翰華(1900~1965)

          《詠鼓山詩冊》為廣東資深藏家陳翰華舊藏。陳翰華,字俊儕,廣東湛江人。出生于廣州灣北月村。畢業于北京大學法律系,通曉英語、德語及日語。后定居臺灣,于1965年逝世。著有《外匯管理芻議》《偶寄詩稿》等。陳翰華在為官為商之余,還雅好金石書畫,是當年廣州灣的歷史文化名人和政商名流,并藏有多位名家所作的書畫和印章,曾在廣州灣北月村建有“百一壁齋”書室?!对伖纳皆妰浴窋凳觊g從未面市,本次為首現大陸拍場,實為難得。

        張瑞圖《 詠福州鼓山詩冊 》全覽



        版權與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版權歸原網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現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更多
        乱人伦人妻无码视频在线播放,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在线视频,日韩精品无码自拍第15页,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列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