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r id="bhdnd"></meter>

      <menuitem id="bhdnd"></menuitem>

        <big id="bhdnd"></big>
        <address id="bhdnd"><thead id="bhdnd"></thead></address>

        <progress id="bhdnd"><thead id="bhdnd"><font id="bhdnd"></font></thead></progress>
        <big id="bhdnd"></big>

        首頁 > 藝術新聞 >集藏信息> 正文

        歡娛中秋 清張廷彥《中秋佳慶圖》賞析

        時間:2022/9/15 7:41:21  來源:美術報

        清 張廷彥 中秋佳慶圖 134.5×65.4cm 絹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節,又稱月夕、仲秋節、秋節、追月節、團圓節等。據有關資料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于《周禮》一書中。到唐朝初年,中秋節已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作為一年中重要的節日之一,活動非常豐富。流行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燃燈、觀潮及飲桂花酒等習俗。象征家人團圓、慶祝豐收與祈福富足;是中國眾多民族與世界漢字文化圈諸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正因為具有久遠的歷史文化淵源和深厚的節日意義,不僅人們廣泛參與,也受到藝術家們的重視。

           詩人直抒情意留下許多名句。唐人戎昱在《八月十五日》詩中曰:“憶昔千秋節,歡娛萬國同”;宋代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同樣,宋時京鏜在詩中也感慨:“明月四時好,何事喜中秋?”從上述這些詩中不難看出,歷代詩人都對中秋節予以深情。

           在造型藝術上,繪畫創作也與中秋的賞月相關。有一位畫家在作品中未重點表現月色,月亮僅僅小懸天空,但喜慶中秋節的氣氛卻映入讀者眼前,這就是清代畫家張廷彥創作的《中秋佳慶圖》。

           張廷彥(1735-1794年),清時江蘇邗水(今揚州)人。乾隆年間供奉內廷,善長人物。他師承名家袁江與袁耀,所以界畫極見功力。他在師承二袁界畫風格的基礎上,借鑒了一些西畫特點,因而在作品形態上又有不同的面貌。

           《中秋佳慶圖》是張廷彥著名的代表作。該圖立軸,絹本設色,134.5×65.4厘米,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圖的主要特色:其一,人物眾多,分布合理,形神俱佳,動作自然。帝后在群臣與樂工的伴隨下,賞秋月于樓臺;其二,殿閣重重,繁而不亂,主次有別,境深意遠。體現了皇宮深沉肅靜的環境和節日中喜氣洋溢、人人歡娛的氣氛特點;其三,此圖界畫筆法嚴謹工細,不遜色于袁江、袁耀,并且吸收了西方繪畫焦點透視法,讓部分建筑通過不同的透視,在視覺上更好地展現宮殿的雄偉與內在的特質。

           《中秋佳慶圖》的賞析,為我們展現了中國優秀傳統藝術在創作上人與環境互動共存的關系。作品曾得到乾隆、嘉慶與宣統皇帝及相關人士的珍重。不凡的品質決定了其自身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對當下中國藝術創作如何守正創新、賡續傳統,啟示之功不言自明。

        版權與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版權歸原網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現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更多
        乱人伦人妻无码视频在线播放,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在线视频,日韩精品无码自拍第15页,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列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