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3/27 21:59:21 來源:美術報
南宋 佚名 溪蘆野鴨圖 26.4×27cm 絹本冊頁設色
宋人工筆花鳥畫之“道法自然,尺素乾坤”被譽為無與倫比的審美語圖。其獨特的構圖,精微的筆墨,典雅的賦色,高古的意境,豐富的題材,咫尺之間,以小見大,以一寓萬,以虛代實,境闊意遠,“格物致知”的求真態度、優良的造形傳統和高超技藝令歷代畫家所贊賞和效仿。
宋代工筆花鳥畫的系統性呈現是時代文化自覺與民族精神重塑的重要體現。唐宋之際,在思想利于以儒家為主線,道、佛為輔線,開展儒家內部的“理學”與“心學”之爭,不斷拓展個人與社會、人與天(自然)、人與他人關系上的見解,奠定了儒家在宋代的主導地位。在宋之前宮廷畫繁榮發展,但多是圍繞帝王將相生活、朝政記述而進行創作,到了北宋,宮廷花鳥畫從技巧、題材、語圖關系等方面都有了充分而系統地推進,展示出較高的藝術水平。魏晉之后北宋之前,繪事更加注重對宗法禮術的教化,此時文人畫和宮廷畫迅速興起,創作逐漸從敘事層面轉向生活寫生,同時將詩詞納入作品之中,故而以文人畫和敘事題材為基礎的寫意畫出現。北宋宮廷花鳥畫語圖合體形式,最常見的是詩與畫的合體,包括題畫詩、詩意詩等。作畫講求寄托,對藝術形象的創造認為“無常形而有常理”,不拘于枝節形似而加以總體把握,以達到物我交融,身與物化,形成“象外之意”的藝術氣息。宋代工筆畫雖然尺幅不大,常不比于氣勢恢弘的時下山水,但內容多樣、結構立意和畫面開合終傳遞著優雅別致的格調,展現出作者的精巧構思,引發觀者情感與精神共鳴。
宋朝舉彰“以文治天下”,這個帶有濃郁的人文情懷與豁達的政治期許,大大促進了宋代繪畫美學新思想建立、文化新領域開創以及文化發展、轉型與繁榮。北宋花鳥畫,以黃筌、徐熙為兩大流派代表。二位繪畫形式與表達規范也逐步形成了中國花鳥畫的兩大風格流派即寫意和工筆。北宋崇文抑武的風尚,極大影響了大批文人士大夫。在繪畫藝術上注重情感表達和心性之抒發,推崇平淡寧靜、天真簡遠以及自在神韻的節理表達,同時這一情形也改變了傳統階層對于繪畫的概念與功能的認識。因此北宋工筆畫的發展,離不開統治階層的審美取向和文化階層的積極推動。就當時宮廷畫院對繪畫的考評標準來看,代表的是統治階層的審美取向,也引導了民間大眾繪畫風格的轉變。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位居廟堂之高的宮廷審美走向了普通大眾,融進了百姓生活,同時也開啟了一個偉大的全民藝術時代。
徽宗時期,宮廷畫院機制完全成熟并占據畫壇主流地位,其畫面形式以方、圓或方中帶圓為基本圖形,從小處入手,以小搏大,整體建構。用熟練的構圖、各異的對象以及簡單寫實的線條勾勒蘊含廣闊的意境,最終表達自己的主題構想。在布局方式上一般采取折枝和折枝全景兩種。在上色手法上,一般先使用淡墨勾勒出線條,然后上色或者用墨色暈染,色彩整體分為淡彩和重彩兩類。在色彩運用上亦然沿襲傳統六法之“隨類賦彩”,依據客觀事物的實際色彩進行創作,通過白描造型、勾勒填彩,用分染、罩染、統染、點染等技法,最終產生栩栩如生、精致動人的視覺效果。
宋代繪畫常是文人抒發情感的重要表達手段,文人畫不一定注重作品全部的社會功能,常常超越題材、技法、功能之局限,進入純藝術自由之表達,以顯示出作者的精神照見。北宋花鳥畫強調作者以情觀景、以情觀物,將主體情感在要表現的客體上進行投射,從而在客體上收獲更多的審美以及精神觀念。過程中這種心物相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指導著畫家更加細致地觀察事物,并且在情感上為所繪之物注入更多的情致與情思,在展現畫家個體思想的同時,也擴大繪畫本身的意蘊,以帶給觀者更加深入的審美體驗和精神提升。在布局上開始擺脫北宋的寫實要求,開始注意更深入的畫面空間關系,常以細筆畫翎毛,粗筆畫樹石,細中有粗,粗中有細,柔中有剛,剛中有柔,用不同的筆法、墨色表現出畫面的主次與空間轉化關系,加強了畫面的層次感,慢慢改變并拓展了原宮廷繪畫單一的風格,加速了中國寫意花鳥畫的發展。
宋代工筆花鳥畫審美基礎上的精神價值體系的建構是對中國文化的巨大貢獻。宋代花鳥畫強調簡約中厚大氣的審美基調,將構圖與描摹設色并重,將素材與適合之角度,臻求內容和形式和諧與統一,實現生動有趣的內容與嚴謹簡約的構圖相映成趣,并形成一種價值規范固定下來。畫家常在現實觀察基礎上,采用筆線勾勒,依托線條走向來刻畫對象,使描繪景物更加客觀真實生動。在面對較為復雜的畫面主體時,充分運用線條語言的強弱、粗細、濃淡對比,給觀者提供深度的藝術體驗。構圖突出重點不拘小節,追求協調和均衡,為后世工筆畫學習與創作提供了經典范例。面對宋代工筆花鳥,可以在充分感受謹嚴而富含溫情的人文情懷和精神坐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推進完善提升具象與意象結合,空間感與縱深交織,直白與含蓄互映的認知與思想建構模式,最終展現國人的思想境界推進與精神體系的守護。
(作者為中國美術學院花鳥畫專業研究生)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