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6/16 19:53:53 來源:中國文化報
今人有網購熱潮,古人如何購物呢?古代,人們的買賣活動主要依托于集市,在特定的日子,大家不約而同地聚集于一個固定的地點,進行商品交換。那時,商販還會利用一年中的重要節日集中開市售賣貨物,如春節、端午、重陽等“重日節”,再到春節前的“臘月集”、春節期間的“廟會”、元宵節的“燈市”等,每一個節日都伴隨著獨特的“節令生意”。在這些重要的節日里,人們紛紛涌入熱鬧的集市,采購日常所需。通過歷代流傳下來的古畫,如民俗圖、“貨郎圖”等,我們便可略窺一二。
古人的“購物節”
想要知道古人“購物節”盛況,就不得不提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畫描繪了北宋時期汴京的繁華盛世:清明街頭,人頭攢動,來來往往,貿易頻繁。
畫作中的街道縱橫交錯,民居鱗次櫛比,商鋪百肆雜陳,酒樓歌館遍設。街道兩旁的空地上,張著大傘的小商販隨處可見,貨攤上的商品種類繁多,從日常用品到特色小吃,應有盡有。例如,有攤販售賣茶水、看相算命,也有貨攤上擺放著刀、剪等雜貨。眾多購物者或坐轎、或騎馬、或挑擔,穿梭于市場之中,他們在貨攤前或駐足觀看、或討價還價,體現了市場交易的熱鬧景象和生動氣息。
清代丁觀鵬的《太平春市圖》描繪了新春市集的熱鬧景象,鄉人互相鞠躬作揖,攤販賣爆竹、太平鼓、果品、玩具等,還有耍猴貨郎和跑旱船、演傀儡戲的表演藝人等,多姿多彩的市集活動,充分反映出時代特色與年節景象。
古人的“購物車”
古代的商品流通不夠發達,對于古人來說,挑著擔子、推著小車走街串巷地販賣商品的貨郎無疑是他們的“帶貨主播”。貨郎們不僅為人們帶來新鮮有趣的貨物,也帶來各種新奇的見聞、當時流行的風尚?!柏浝蓤D”也成為較流行的一種繪畫形式。
一副貨擔就是一個移動的“百貨店”,猶如現在的購物鏈接,所售貨物品種繁多:玩具樂器、脂粉服飾、花鳥魚蟲、茶果蔬食……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南宋畫家李嵩的《貨郎圖》中,左側貨架下有作者自題“三百件”字樣,細審此圖,貨擔所繪百貨、雜物、玩具確有百件。由此可見,貨郎挑擔中的商品種類之豐富,甚至不亞于如今的購物節“爆品”。在蘇漢臣的《貨郎圖》中,貨郎車上掛滿了木叉、門耙、帽子、圍巾、布兜、小風車、撥浪鼓、花籃、糖葫蘆、花燈籠和各種佩飾等,仿佛一幅中國古代百貨博覽圖。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亦涉足“海淘”之風。其中,張騫堪稱“海淘帶貨之鼻祖”。敦煌莫高窟323窟主室北壁西側的《張騫出使西域圖》描繪了其出使西域的傳奇故事。他帶回的物品豐富多樣,包括作物種子如胡麻、核桃、蠶豆、芝麻、葡萄、石榴、香菜、胡蘿卜、黃瓜、大蒜等,還有珍貴的汗血寶馬、地毯等。這些物品在當時尤為珍貴,大大豐富了漢朝時人們的經濟和文化生活。
古人的花式促銷
如今,商家的促銷活動層出不窮,特別是購物節期間,各種優惠券、折扣券乃至“紅包雨”等不勝枚舉。其實,這并非現代人的專屬,古代商人們也早已運用各種別出心裁的方式吸引顧客,營造購物狂歡的氛圍。
“賒銷”便是古代版的“先用后付”“分期付款”,商家也會推出如“紅票”即贈券、“削價”即打折等優惠活動。倘若客人購買了物品,還有“快遞”送貨上門服務,稱之為“送力”。此外還有名為“關撲買賣”的抽獎方式,相當于現在的抽簽轉盤摸獎,用預售商品作為彩頭,按照約定的方式,如轉盤、拋銅錢、套圈等,只要投中了就可以免費或低價得到商品。明代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圖》便細致描繪了套圈這一場景。
古人賣貨也會找名人宣傳,一如現在的“明星”代言。蘇東坡的一首《豬肉頌》成就了著名的“東坡肉”,流傳至今。清代禹之鼎畫的《題扇圖》說的便是“羲之題扇贈老姥”的故事:書圣王羲之見鄉間老婦苦于生計,便為其所賣之扇題字,囑老婦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老婦哪知其中奧妙,面露遲疑,不想人們競相購買,一時傳為佳話。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